■本报记者 梁琨
实习生 岳耀阳 摄影报道
春风已至万物苏,春耕时节人倍忙。行走在济宁乡间,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农民、种植大户等进行集中培训,农技专家兵分多路走进蔬菜瓜果大棚现场教学指导生产……大家分秒必争,为今夏丰产丰收打牢基础。
3月14日,记者抵达位于任城区二十里铺陈庄村的农田时,数十位学员正围着任城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瑞峰,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今年的小麦生长情况和管理要点。
“当前,‘惊蛰’节气已过,小麦返青起身,逐渐进入拔节期,小麦田间管理已进入关键时期。冬前化学除草的窗口期比较短,咱要抓住当前气温回升这个有利时机,及时根据麦田的杂草类型,选用不同的除草剂进行划锄。”李瑞峰指着脚下的这块农田说,“每块农田麦苗的生长情况不同,一定要分类施策,促弱控旺。”
新农人李丹阳在喻屯镇付庄村种植了100亩小麦、300亩梨园,这次他带着平时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前来参与培训。“听了专家的讲解,我发现俺田里的小麦长势过旺,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镇压,否则将影响小麦后期结穗。”说罢,李丹阳就拨通电话一一安排下步管理措施。
“通过培训,帮助学员提高小麦春管意识,提升分类管理、促弱控强、科学水肥能力,做到病虫草害早防早治、统防统治,推广落实‘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措施,为今年小麦丰产增收打好基础。”任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农广校校长王志介绍说。
截至目前,任城区农业农村局已举办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班2次,技术讲座7次,培训人数500余人,发放技术明白纸2270份,技术培训视频推送率达100%。
据农情调度,今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66.3万亩,较去年增加6.3万亩,超额完成意向播种面积1.3万亩。目前,全市小麦已进入返青起身期,普遍苗匀、苗壮,群体结构合理,长势良好,土壤墒情普遍适宜,无明显病虫草害。各类麦田长势均衡,好于常年,亦好于去年,一二类苗面积占比高达92.3%,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
为抓好春季麦田管理,促进春季苗情转化升级,春节前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技专家会商制定了《2024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进行专题技术指导,邀请高等科研院所与高校专家、教授分别就“小麦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小麦病虫害防治”进行专题视频培训,种粮群众收看学习数量均已超过26万人次。并以网格化服务为抓手,以各级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能手为主体,组建线性技术网格,建立健全“横到边、纵到底”的农技指导服务体系。全市已建立一级网格7个,配备28名专职网格员,特邀国家级及省级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4名;二级网格453个,配备453名二级网格员;三级网格18969个,配备587名三级农技网格员与18160个专职网格员,实现了对全市小麦技术服务的全方位覆盖。
“我们结合气候特点、气温变化,不定期深入田间查看大棚作物生长情况,对农户遇到的管理问题,进行手把手地指导,给出点对点的管理建议,尽可能帮助农户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任城区农业农村局蔬菜生产站站长翟长福说,作为“农心向党”专家服务队中的一员,他们还与农户建立线上联系,随时解答农户遇到的生产问题。
全方位的农业技术支持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专业的保障,新质生产力的使用则帮助农民实现智能高效生产。汶上县苑庄镇道立合作社的张虎,对此深有感触。
“眼下正是小麦普遍返青、拔节时节,要按以往经验,大水大肥应跟上。但物联网监测系统显示,土壤墒情总体较好,个别地块只需少量补水;土壤中也只有氮的含量略低,适当撒点尿素即可缓解。”张虎这边操作着手机,那边地里的3台圆盘式施肥机已经开始追肥了。
张虎说,如今,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他承包的农田中,配备的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雨量等信息,科学、实时、真实掌握大气环境的变化,为抗旱防涝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物联网虫情监测系统,可实现对害虫的诱集、分类统计、实时报传、远程监控、预警和防治指导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虫害防治监测防控能力;土壤墒情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土壤长期连续监测,并根据监测需要,灵活布置传感器,检查土壤温湿度等,科学、实时、真实地反映监测区域内土壤的变化状态……
如今,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市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时下正是马铃薯种植的季节,走进邹城市城前镇许老村马铃薯种植基地,平坦的土地里,两台马铃薯一体化播种机来回穿梭,起垄、播种、盖膜同时完成。据了解,今年该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超3200亩。
“我们使用的是新型播种机,不仅提升播种品质,还提高了播种效率。一台马铃薯一体化播种机配备3个人,一天能种植30亩左右,如果人工种植马铃薯,3个人种植一天只能种植1亩地。机械播种的马铃薯不会缺窝断行,能够保障出苗整齐均匀,大大提高了标准化种植水平和生产效率,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为提高马铃薯单产奠定了基础。”马铃薯种植户孙宜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