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树锋
大安镇的绿色农产品直供北京,小孟镇闲置庭院里的蘑菇长势喜人,漕河镇小麦良种返青吐绿,新驿镇的特色小果蔬走进了商场超市,新兖镇牛楼村的乡村旅游吸引周边居民游玩……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正在为兖州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近年来,兖州区坚持因地制宜,鼓励镇街探索发展多种模式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兖州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重要支撑。
闲置庭院里“养出”富民产业
“这个活儿离家近,既能顾家,每个月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兖州区小孟镇梅营村42岁村民李花说。为了照顾一家老小,没办法外出务工,自从村里利用闲置庭院种植食用菌,她得空就往大棚钻,培育、采摘、分拣,忙得不亦乐乎。
小孟镇聚焦“空心村、荒芜院、闲置房”等农村现实问题,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庭院经济”的首选产业,成立了小孟镇食用菌种植产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盟,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该镇还试点集体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村民自愿入股,年底按入股比例结算分红。通过以“股”连心、连利、连责,构建集体和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截至目前,小孟镇共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4个,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盘活闲置宅基地25处、闲置大棚2处,年摆放菌包规模100万袋,带动群众20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经济效益400余万元,既解决了乡村振兴新上产业项目“用地难”问题,联农带农大幅增加村集体、村民收入,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村民就近就业,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闲置庭院种植蘑菇仅是小孟镇强村富民的产业之一。该镇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了生姜种植、秸秆综合利用,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特色果蔬成为强村富民“新引擎”
“咱这里有5个品种,这黄果跟红果是其中一个品种,它是两个颜色。那边那3个棚是3个品种,分别是草莓西红柿、普罗旺斯、酸甜果,口感都是相当不错的,老百姓都很认可。目前,我们村共有番茄大棚四个,每个大棚产量3万斤左右,由于采用无公害技术种植,受到了各地客商的欢迎。”兖州区新驿镇杨营村温室大棚管理员杨守立说道。
除了种植番茄,杨营村还利用换棚轮作间隙,种植西芹、豆角等蔬菜,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这些特色果蔬不愁销路,都卖到济宁联华、兖州百意等大型商场超市,农产品供不应求。
而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大安镇建成了以前官庄村为中心的“荷塘月色”旱藕种植基地,以前白楼村为中心的珍稀食用菌及高档保健蔬菜种植基地,以龙湾店村为中心的龙湖蘑菇种植基地,以西垛村为中心的瓜蒌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前后盛村为中心的梨园种植基地,以后官庄村为中心的“众强”肉牛养殖基地等。
“我们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培育了一批‘可自持、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项目,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强力保障。”大安镇党委书记杨广喜介绍说。
文旅产业奏响乡村“蝶变曲”
劲爆的舞龙舞狮、曲调悠扬婉转的山东梆子、非遗文化现场体验、苗族风情的舞蹈……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兖州区牛楼小镇成了周边居民近郊游的好去处,也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产业兴则乡村旺,产业强则村民富。新兖镇牛楼村党委牵头成立首家集体企业,采取向“群众借一点、集体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建设了“牛楼味道”生态农庄,为整个牛楼村及周边村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福祉。牛楼村党委打造了花海彩田、马桥湿地融合发展的生态宜居休憩地,建立了农产品加工车间,注册“牛楼小镇”特色农产品品牌,生产特色农产品,实现年增收150万元。同时,村党委紧抓花海彩田项目契机,拆除废旧厂房,腾出建设用地,先后建成花涧小巷、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儿童游乐园。
“又见山里红,久别的山里红……”颜店镇史家村传来阵阵悦耳歌声,每天18点左右,周边爱好唱歌的村民陆陆续续就来了,“村K”成了史家村村民的娱乐项目之一。
而村民们喜欢唱歌的地方,就在“史村田缘”的一处凉亭,“史村田缘”是兖州另一处田园综合体,由史家村打造,集日光大棚、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娱乐体验项目于一体。凉亭是史家村专门为颜店镇爱好唱歌的村民提供的一处免费场地。
除了唱歌,史家村的田园综合体里还可以采摘、观光、垂钓,就是冬天也能玩,村里打造了一个嬉雪乐园,滑雪场涵盖了雪地坦克、雪地碰碰球、雪地摩托、游船等娱乐项目,游客们可以在享受农家生活的同时,体验刺激又有趣的雪地项目。
今年春节假期,史家村果蔬采摘园、嬉雪乐园等乡村旅游项目接待游客量超过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