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从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小切口入手,聚焦企业关心的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以执法队伍正规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管精细化为抓手,严格涉企执法监督,加大惠民利企力度,为全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正规化打造行政执法队伍。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法治素养提升工程,清理不符合持证条件人员,2023年度组织新申领执法证件23人、听证主持人证件8人,年审32人,注销证件人员25人。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专题业务培训,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为主题,结合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情况,重点讲解行政执法主要流程、文书制作及注意事项。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培训行政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对7个重点行政执法领域的40余份行政处罚案卷进行集中评查,对评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督促整改,努力提升执法水平,济宁高新区市场监管领域的1件行政处罚案卷被评为市级“十佳”优秀案卷。
制度化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加快构建区、街道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持续调度涉企行政检查、涉企行政处罚、“轻罚、免罚”落实情况,并对重点领域、重点案件开展专项执法监督,严防执法扰企,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推动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收集问题线索,将投诉举报量大的执法部门、执法行为、执法人员、执法事项等作为重点行政执法监督的对象,通过专项监督、伴随执法、案卷评查等方式靶向开展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企业和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的满意度。
精细化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精准把握严格执法与包容审慎监管的关系,鼓励支持执法部门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不罚轻罚”“首违不罚”和信用惩戒缓冲机制,引导市场主体、行政相对人及时自我纠错,降低企业违法成本,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利益,激发企业诚信经营的意识和创新创业的活力。2023年以来,共有200余个市场主体免于或者减轻处罚。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重点经济领域发展,依法加强对小微、新创办企业的扶持。指导200余家企业规范提交修复材料,切实加大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帮扶力度。通讯员 张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