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3日
第03版:

他山之石

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3月11日 《 人民日报 》 孟繁哲

背景:千工易寻,一匠难求。我国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加速迈进,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广。在如牛皮纸薄的钢板上焊接长征火箭“心脏”,不出一个漏点;把“蛟龙号”潜水器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1/50……大国工匠以久久为功的钻研和创新,成就了一个个“高光时刻”,有力托举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创造。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同时,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一直在1.5以上。“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努力掌握一技之长,一定能在自己的赛道上创造不凡业绩,成就出彩人生。

观点摘要:工匠精神,既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也是“偏毫厘不敢安”的细致,还是“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 褒扬工匠情怀、涵养工匠文化,才能让“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成为普遍追求,激励广大技能劳动者把工匠精神蕴藏的巨大能量,倾注于一个个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试验,在平凡岗位上绽放独特光彩。

新时代大舞台,技能人才发展机遇无限。切削零件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砌墙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继电保护做精了也可取得多项国家专利。让学技能有学头、有盼头、更有奔头,支持劳动者在本行业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澎湃动能和坚实依托。

“新中式”走红并不意外

3月08日 《 广州日报》 赵萱

背景:若说最近的“顶流”热词是什么,那非“新中式”莫属。据某电商平台数据,近两个月来“新中式”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遍及服装美妆、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等多个领域。而线下,穿着旗袍、马面裙的年轻人频现大街小巷;各大秀场上,新中式更是成了明星们的“战袍”。

观点摘要:为何受到年轻人如此追捧?就拿新中式服装为例。近年来,商家对传统元素不断设计改良、大胆创新,服装的品类、颜色等都不再局限于传统,样式大气好看、“百搭”各类场合,更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产品持续创新。但必须认识到,新中式的风靡不只因其“新”得实用、“新”得好看,更因其足够“中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坚定选择。正因如此,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不是空口无凭的“血脉觉醒”,而是实打实的消费选择,想把新中式穿出去、“晒”出去,更想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安利”出去。

可以说,新中式的走红并非偶然,更非一蹴而就,而是千年文化的厚积薄发,是市场功底的稳扎稳打,更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新中式走红,道理自在其中。

AI“复活”逝者 规范才能“长寿”

3月11日 《 北京青年报 》 丰收

背景:“只需要52.1元,就能还原逝去亲人的容貌并和ta聊天。”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浪潮之下,与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似乎日渐成为可能。据《法治日报》报道,用AI“复活”逝去的人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生意。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有不少做AI“复活”生意的商家。

观点摘要:在今年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关注AI“复活”逝者有特殊意义。对于AI“复活”逝者,有人赞成,但有反对意见认为这样的做法没有意义,人没了就是没了,这只会让自己更难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有不同意见这很正常。而AI“复活”逝者,就是为那些认可的、有需求的人群提供的,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不过AI“复活”逝者,目前既面临不少技术限制,也可能出现某些侵权乱象。目前,AI“复活”逝者至少存在三大问题:只有上述暂行办法予以简单规范,尚无专门法律法规予以规制;部分AI“复活”产品缺少有关标注以证明产品由AI制作;上述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很多消费者仍不了解。这意味着AI“复活”逝者眼下正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亟待规范。

只有健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既约束AI“复活”服务提供者,也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这种新技术新服务才能“长寿”并造福人类。对逝者,越来越多人的缅怀方式在“刷新”,而AI“复活”技术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任何涉及消费者权益的技术和服务,只有在法治轨道内运行才能避免出格“伤人”。

巩固提升消费回升向好势头

3月08日 《 经济日报》 郭丽岩

背景: 从今春消费展望全年趋势,随着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不断优化,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望进一步增强。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创新更多新场景,有利于加速消费潜力释放,持续增强扩内需的后劲。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今年消费市场向“新”而行提供了更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消费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拓展,形态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制度规则更加完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效益有望增强。特别是居民消费加速从实物商品向服务消费扩展,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将稳中有升。

观点摘要: 为了巩固提升消费市场回升向好的势头,要做好多方面工作,关键是要供需双侧协同发力,持续增加优质新供给,精准匹配新消费,更好满足消费者对智能、绿色、健康、安全的品质追求。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大力推动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针对市场流通环节的堵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打造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加快商品市场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线上线下平台融合创新。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努力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加强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跨地区经营的经营主体为消费者提供统一便捷售后服务,提升消费者售后体验。同时要围绕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全面强化服务质量提升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华峰 辑录)

2024-03-13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4464.html 1 他山之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