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济组轩
奋斗的时光总是过得充实而飞快。展开时间卷轴,主题教育、“大学习、大培训、大提升”、一线考察识别、激励担当作为、人才集聚节点建设、“四链”融合发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个个年度热词勾勒出济宁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济宁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乘着新时代新征程的东风,全市组织系统在省委组织部的有力指导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靠前担当、创新实干,扎实推进理论武装、选贤任能、育才聚才、强基固本各项工作,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感悟思想伟力 汲取前行力量
“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全力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把主题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建设国内一流内河港口、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具体实践”,2023年12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济宁聚焦内河航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强一线调研,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短板弱项的做法。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一年来,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高质量扎实推进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学做结合、查改贯通,一体推进各项重点措施。市委分4个专题举办读书班,拿出1个专题重点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实现全市2.2万多名党支部书记、49.6万多名党员培训全覆盖。推动各级党员干部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在企业、项目一线解决问题2400多个,省级专项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市县专项整治任务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市在全省第二批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中央主题教育《工作简报》、《人民日报》等报道了我市经验做法。
真理之光照耀前路,思想洗礼一以贯之。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课首课,在市委党校长期主体班次中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教学单元,党的基本理论和党性教育课时平均占比87.02%。我市10门课程入选中组部优秀网络课程,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提升”活动,实现全市8万余名干部基础业务能力提升培训2次全覆盖。加快政德教育提质升级,及时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内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成功创建全国第一个干部教育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
通过理论铸魂、赋能培训等一系列扎实举措,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真学实做中筑牢思想根基,在服务发展中争当干事先锋,汇聚起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锻造过硬队伍 激发干部活力
“红旗插在哪里,大家就往哪里冲锋。我们将重点任务作为考核识别干部的主战场,围绕制造强市建设等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到项目部看、到工地听、与知情人谈,通过攻坚克难的事考核识别担当作为的人”,2023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济宁坚持“考人”与“考事”相结合、激励干部争创一流的有关做法。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一年来,牢固树立“三个导向”“六个标尺”,坚持以实绩论英雄、以发展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健全完善干部执行力档案,抓好全市干部“大排名”,同一职务横向排名、不同职务在本县市区纵向排名,谁能干就让谁干,谁干得好就用谁。全市各级干部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劲头越来越足,主动担当、勇于攻坚的意识越来越强,干事创业的激情越来越高涨。
一线是最广的平台。坚持把急难险重任务和基层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主阵地,“多场景”搭建练兵场,选派1690名干部到重点工作指挥部参加挂图作战,选派1629名干部参加“助企攀登”,在实践实干中培育储备了一批有实战实操能力的后备力量。坚持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发挥干部队伍建设指挥部平台作用,紧扣市委重大部署和重点任务,建立常态化干部调研、信息收集、督导反馈、结果运用机制,全年开展调研督导77批次,督促广大干部快行动、快落实、快见效,干部队伍活力、执行力明显增强。
严管是最大的爱护。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探索建立干部监督贯通协调机制,不断加强对干部的全方位管理、经常性监督。常态化开展书记、组织部长与干部谈心谈话,全面了解干部思想工作状况,及时帮助干部解开思想“疙瘩”。编印《重要工作事项提示单》《干部监督工作文件选编》《市管党政正职必读》,用好提醒函询诫勉手段,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开展省委巡视和选人用人检查反馈问题专项整治,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提升选人用人工作的若干措施》,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工作质量。
激励是最强的动力。坚持崇尚实干、激励担当,打出“树导向、定目标、给平台、善激励、重实绩、抓培训”系列组合拳,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首次设立“变不可能为可能”重点工作突破奖、“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成效突出奖,激励干部争先进位。推行公务员平时考核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获评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奖,我市在中组部扩大公务员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研讨班上作了交流发言。
通过选优配强、管好用好等一系列扎实举措,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导向更加鲜明,越来越多有思路、敢担当、能干事的干部涌现出来,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中展现出更大作为。
广纳各方英才 强化战略支撑
“坚持渴求人才的初心,坚定广纳人才的诚意,坚守服务人才的承诺,用心用情把济宁打造成创新热土、创业乐园,让人才更有价值、更有回报、更有收获”,2023年4月8日—9日,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海内外的院士专家齐聚济宁,共商人才发展大计、共话科创美好未来。
引进人才就是引进希望,赢得人才就是赢得未来。一年来,坚持育才引才并举、用才留才并重,持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孔孟之乡呈现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各类人才纷至沓来的生动局面。成功聘任11位院士担任“人才大使”、14位外国专家担任“海外科技交流大使”,对接198位省内外高校院所专家人才担任“科技副总”,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数量创历史新高,入选全国技术能手、齐鲁乡村之星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8万人,合作院士96人、各类高端人才2300余人,高技能人才27.7万余人。
这里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制定济宁市《人才集聚节点建设工作方案》,推进“四链”深度融合,举办现代港航产学研合作交流座谈会,揭牌成立济宁能源—武汉理工新能源船舶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产才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持续发力大院大所合作,新对接116家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载体56家。推动创新平台能级跃升,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3家,其中,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家,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全国重点实验室取得新突破。实施科技企业分类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8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800家、实现两年翻番。
这里有近悦远来的优良生态。持续完善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筹集人才住房4232套,着力解决好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让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过得好、生活有保障。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18.34亿元、人才贷2.6亿元,为各类人才成长创业提供丰沛的“阳光雨露”。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评选表彰了一批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助企攀登优秀工匠,营造了浓厚的爱才敬才氛围。
通过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等一系列扎实举措,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类人才放心创造、各显其能,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强战斗堡垒 夯实基层基础
“党建引领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让我们从一个基础设施陈旧、人员多杂、环境拥挤的小区,成为了山东省基层治理实验点”,任城区古槐街道北门社区党委书记吕秀云说。北门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支撑、智慧赋能、多元共治,短短一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序治理到智能服务的完美蝶变,现在的北门社区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
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一年来,聚焦大抓基层、强基固本,深入推进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15项重点行动,挂图作战、聚力攻坚,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建引领文化赋能社会治理的做法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个案例入选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我市先后在全国新时代城市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会议上作了发言。
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开展村“两委”成员学历教育和赋能培训,实施村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大排名”,“擂台比武促提升”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积极对接省“万村共富”计划,深入推进“千企联千村”,推动883家企业与1048个行政村开展联建,5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入选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高标准完成新一轮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轮换,实现“百区千村”第一书记全覆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设立网格党组织6562个,构建起“党建引领、四级联动、多网融合、一网通办”的体系。加强和规范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滚动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深化“儒风济宁·红色物业”建设,成立物业企业党组织607个,推动“红色业委会”扩面提质、无物业小区动态清零,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社区每一处“神经末梢”。
攻坚新兴领域党建。深化园区党建强基行动,组建41个产业链党委,有关做法入选全国“百佳园区党建品牌”。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建成市道路运输和快递行业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新就业群体关爱基金,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培训班、快递行业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举办,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做法在《人民日报》刊发。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扎实开展党员“三亮三比一争当”活动,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设立一线党支部369个,让党员身份亮出来、形象树起来、作用发挥出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有关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报道。选派2.8万余名机关党员干部担任“民情书记”,走访群众272.1万人次,解决诉求77.8万余条。
通过建强组织、抓实基层等一系列扎实举措,各领域党建工作齐头并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年来,全市各级组织部门牢牢把握“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重要要求,带头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推动自身建设创新创优、提质增效。实施组工干部全员培训工程,着力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持续推进全市组织系统干部作风建设三年行动,全面推行“五个一线”工作法,开展组织工作“擂台比武”,赛实绩、找差距、促提升。严格落实省委组织部两个“十不得”纪律要求,积极支持驻部纪检监察组开展工作,推动遵规守纪内化为组工干部日常习惯,真正让“可靠、干事、简单、乐思、干净”成为全市组工干部的鲜明特质和自觉追求。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考出好成绩,仍需继续奋斗。全市组织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统筹做好加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等各项工作,全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