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走进济宁市高新区汉唐石刻馆,用视线触摸上百件蕴含大千世界的汉唐石刻,就仿佛来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饶原乡。这里的石刻图案造型各异、气象万千,写满了古人的工匠精神和审美情趣。
馆长孙峻,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济宁市美协副主席。20世纪90年代开始,孙峻致力于金石文化的研究和收藏,藏有两汉碑刻百余种、北朝唐宋元明清墓志40余品、战汉砖瓦当100余种,还藏有陶瓷器、金石拓片等500余种,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开始接触汉文化,到建成石刻馆,30多年的收藏和研学经历,让孙峻从汉画像石、唐代碑刻中汲取了营养,对于美术的探究也一步步到达新阶段。
馆内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西汉和东汉的画像石,这些都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类题材。在艺术形式上,汉画像石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度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汉唐石刻馆的展陈,分为“汉画像石滥觞——西汉画像石”“汉画像石的发展——东汉早期画像石”“汉画像石的繁荣——东汉晚期画像石”“书法艺术殿堂——墓志”4个单元,各具情态和意蕴。
西汉画像石展区,有穿璧、执弩人物、孔子见老子、双阙人物、凤鸟、双鱼日轮,还有狩猎人物、楼阁常青树等,妙趣横生。东汉画像石展区,则有车马出行、厅堂人物,还有贞夫射孺子、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
墓志,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得以从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脉搏,了解古代历史的风貌。尤其是在具有悠久文字历史的中国,刻写在石质等材料上的墓志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补充与考证古代文献资料的重要实物。
一部好的墓志,既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又是一幅书法佳作。由于墓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卓越的书法艺术价值,又被誉为“书法艺术殿堂”。
“你看这个西汉时期画的虎,似虎非虎,既简约又夸张。”孙峻说,西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有想象力的朝代。而到了东汉,虎或其他人物、动物的表达就更加生动和具象化了。在孙峻看来,这种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艺术的理解达到了更高层次。
西汉和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具有鲜明的差异。“西汉使用的技法是阴线刻,非常简约;东汉用的浅浮雕,比较复杂。”孙峻对比了西汉与东汉时期画像石上的马,并且讲解两朝的不同:“西汉的马,头大、身体大,腿却很短,看起来很滑稽,也很有趣;东汉的马,看起来就和现代画中马的比例很接近了。”
此外,馆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如东汉门扉画像石。汉画像石上的铺首衔环基本都是兽面形,面目狰狞威猛,头部形状为通常所说的山字形或三叉戟形。将铺首安排在墓门或墓室内,借此守御阴宅,辟除游魂野鬼入侵,确保墓主地下安宁。
孔子适周问礼汉画像原石,早年出土于嘉祥旷山,雕刻技法为凹面线刻。老子躬身执曲杖居右,孔子双手抱雁居左,二人之间有相橐,披发单手推风车抬首对望孔子,其上榜题“大巷党”。孔子身后为众弟子,皆怀抱简册,但神态各异,或躬身,或回首。晏婴及子路上方分别榜题“齐相晏子”和“子路”。该石雕刻工艺精湛,构图严谨,故事内容鲜明,为汉画像石中的极品;尤其是“齐相晏子”位于孔子弟子行列,为汉画像石中仅见,除弥补文献记载不足外,对于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因此被誉为“镇馆之宝”。
比翼鸟、连理枝、狩猎图、百戏图,众多古代经典文学元素,都能在汉画像石上找到。代表太阳的三足鸟,体现古人飞天梦的羽人,让人惊叹于古人工匠的技艺和审美。
兽的尾巴横着画,持杖老者的胡子也是横着画。在孙峻看来,这是工匠在雕刻时有意去“破竖线”,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美学上的平衡。即便是无意识的,那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自觉,值得后世艺术家学习和借鉴。
“人生在世几十年,只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很小的一段。我只是这几十年中帮助保管这些石刻的人,最终都是要捐给国家的。”孙峻表示,他的收藏之路还会继续。因为收藏汉唐石刻的爱好,源于他对济宁文化的热爱。汉唐石刻,必须留在济宁才有价值。在汉唐石刻这片丰饶的原乡沃土,孙峻找到了一生的追求和挚爱的艺术。在默默地耕耘中,他收获了艺术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