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周广慧 段润曦
日前,在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村北的一家草莓采摘园内,一垄垄土埂上整齐地栽植着一株株草莓,簇簇绿叶间点缀着一颗颗鲜红欲滴的果实……
“原以为这两天要降温不会有客人来采摘草莓了,没想到昨天打过电话的客人如约而至。”大棚内,丁丁正陪着几位客人采摘草莓。据了解,早些年丁丁卫校毕业后,为了生计外出务工,但随着年龄渐长,她决定回到家乡发展。有一年春节,丁丁回家后和朋友们闲聊,听说有人种草莓发了家,让她颇为动心。过完年,她就跑到潍坊、金乡等地学习草莓种植技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让她坚定了在家创业的信心。为了实现“创业梦”,丁丁拿出多年的积蓄,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资金,承包了乡亲们的20亩农田开始种植草莓。为节省开支,她舍不得雇工人,就自己焊架搭棚。“当时已是6月天,马上就到伏天了,每天都疲惫不堪。为了早日完工,还要没日没夜地干。”回忆起当初的艰辛,丁丁感触颇深。
第一年种草莓没有经验,于是,丁丁边干边学,不懂技术,就找来科技书籍;遇到病虫害不会用药,就跑到外村找行家咨询。草莓成熟后,她跑到驻地、市区的几家超市去推销,因为草莓个大味甜,很受欢迎。但总是去送货,也不是办法,如何拓宽销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丁丁灵机一动, 她把自家草莓拍成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并请亲戚朋友帮忙转发。经过“口口相传”,不少周边市民和外地游客纷纷跑来采摘、游玩。她还通过新媒体加大草莓园宣传,开展一些采摘草莓的活动,为草莓园增加人气的同时,也提高了大流店村草莓采摘基地的知名度。
“今年草莓根本不愁卖,平均每天有百十人到草莓园来采摘。”丁丁说,草莓亩产4000斤至5000斤,每亩地至少能带来一两万元的利润。经过多年的摸索种植,丁丁从外行到内行,从不懂到有了娴熟的草莓种植、销售经验,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近年来,唐口街道坚持“人才回引”政策,鼓励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以人才激发乡村活力,以“新农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像丁丁这样的“新农人”们在外打拼多年,带着经验、资金、技术返乡创业,不仅激情满满,也有着挥之不去的家乡情怀,面对“能人回乡”的号召和村民的期盼,他们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