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爱茹
2023年11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法治自信”,并就坚定法治自信作出了深刻阐述。法治自信不是空洞的形而上学,更不是盲目地凭空想象,它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蕴含着深沉的思想和文化力量,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内生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坚定法治自信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证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和社会得到有序发展、国家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力量不断释放,人民对法治的信念信心必然不断增强。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坚定法治自信的思想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法治建设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法治思想选择性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解答了为什么要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回应了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实践之问,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又引领了人类法治文明新的发展方向,是全国人民忠实崇尚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坚定捍卫法律的思想基础。
中华法系是坚定法治自信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历史,法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世界法治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长期为周边国家取法效法,迄今仍然深刻融入和影响着现代生活。欲亡其国,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先灭其文化。几十年来,由于长期移植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法律,加上西方对我国传统法治大量贬斥和抨击,导致我们对本国法治文化不够自信。其实,中华法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我们保持法治自信的本土资源和内生力量。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推动中华法治文明现代化转型,形成坚定法治自信的坚强内核动力。
法治建设的成就是坚定法治自信的实践基础。事实胜于雄辩,七十多年来进行的法治实践、取得的法治成果是坚定法治自信的实力来源。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废除了国民党《六法全书》,按照“由经验到制度”的步骤,“由简而繁、由通则而细则、由单行法规而形成整套的法系”的原则,先后制定了婚姻法、选举法、宪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建构起社会主义法治基本框架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保障人民民主、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实践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法治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实际成效不断增强了我们的法治自信。
【本文系2022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推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转化发展”(2022-ZXLC-3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