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德龙
开年之际,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今年的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市将加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突破,特别是要强化创新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这离不开科技人才所提供的原动力。过去一年,我市聚焦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厚积蓄势、奋进攻坚,科技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总量突破1800家,科技人才效益日益显现。
让科技人才成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先锋力量
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就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这过程中,科技人才发挥着先锋作用。
“在科技人才工作方面,我市坚持下真功、出实招、求实效,持续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昌介绍说。
举办人才汇聚活动,增进科技人才对济宁的了解。着力加强人才交流,广聚天下英才,营造“近悦远来”的浓厚氛围。高规格举办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聘请11位院士担任“人才大使”,邀请12名院士、72名专家分领域举办高端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等专题论坛,加速重点产业急需人才引进。创新举办首届科技人才节,专题宣传推介全市科技创新成果,搭建企业与人才交流桥梁。成功举办千名青年才俊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围绕重点企业和园区需求,邀请高校院所青年人才,来到济宁、了解济宁、留在济宁。
多路径创新人才招引模式,持续加大引才力度,优化引才措施,坚持“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推进。突出平台引才,强化创新平台对高端人才队伍的吸引力、承接力,实现打造一个平台、聚集一批人才、落地一批项目,2023年新建院士工作站6家,新认定市级科技人才创新实践基地29家。突出项目引才,实施“团队+项目”模式,带土移植、打包攻关关键技术,新引进高端人才团队11个。突出大赛引才,举办第五届“赢在济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引入一批高层次人才,携科技含量高、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项目落地转化。
加大高层次人才培育与支持力度,持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坚持需求导向,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所急所缺所需”,建强人才链,常态化遴选优质创新创业人才,建立重点企业人才库、高端人才团队培育库。坚持政策引领,推动“人才金政20条”等政策落实,完善“一事一议”、创新领军人才等政策措施。坚持优化服务,分类别、针对性开展辅导培训,探索“全流程”“保姆式”服务,为人才成长“保驾护航”。2023年,新培育市级创新领军人才16人,推荐15人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实现新突破。
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与院校“双向奔赴”
日前,在由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等专业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2023年度十大转化案例”中,济宁亿联化工有限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签约的“间苯二酚等三项技术”生产工艺包技术转让项目位列其中。这一科研成果以项目形式进行转让,将有效突破多种化工产品在节能减排上的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济宁当地化工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生产间苯二酚、对甲基苯酚和对甲苯磺酸等三种化工产品时,传统技术一直存在高污染、高消耗、高能耗、高碳排放等技术性难题,这与我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谈到这笔价值2.2亿元的技术转让交易,济宁亿联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利介绍,新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排“三废”6.2万吨、二氧化碳8424吨。
技术发展乃至技术换代,企业是主体、人才是动能。过去一年来,我市聚焦企业攀登、产业升级需求,加大大院大所招引力度,推动产学研合作提质提效、走深走实。线上绘制“全市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和“全国重点技术和成果分布”两张图谱,收集发布需求1000余项、成果2000余项。线下“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邀请高校院所来济进行合作交流、成果推介,并赴北京、上海、深圳、长沙等创新资源丰富的地区,与高校院所开展专题对接。我市合作院校超过300家,554家攀登企业与“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与院校的“双向奔赴”。
为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我市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充分利用大院大所的创新资源,形成“载体共建、资源共享、成效共赢”的创新联合体。2023年,我市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过程所等大院大所共建实体化运作创新载体45家,总量达到80家。创新性开展创新载体评价工作,推动创新载体充分发挥作用,累计促成技术合作200余项、引进专家600余人、取得成果700余项。
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站位,为此,我市与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院校达成深层次、高水平合作,新落地山东省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稀土新材料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济宁融合创新发展中心等平台。目前,山东省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已先后完成4个项目的引进落地;山东省稀土新材料研究院参与举办第二届中国(梁山)绿色稀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大会,为我市稀土产业发展寻方拓路;青岛科技大学济宁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促成青科大与亿联化工达成独家技术转让合作。校地协同,共谋发展,形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合力。
把培养科技人才的关键钥匙交到企业手中
在济宁高新区,这里创新开展的“名师带徒”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正不断迸发出高技能人才“传帮带”的火花。推行“工程师+高技能领军人才”团队合作模式,既发挥技能人才的作用,又在科研合作攻关中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水平和技能。“为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后备力量,适时选拔有潜力的技能人员加入‘工程师+高技能领军人才’团队。在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中,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加强技艺传承,为产品研发和技艺提升注入新鲜血液。”济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鼓励科技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我市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把培养科技人才的关键钥匙交到企业手中。市科技局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将科技型企业培育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工作,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在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发力,实现科技型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同时,加强政策激励,用好“创新驱动16条”,全面落实高企奖补资金等政策措施,帮助我市企业争取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支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市科技局深入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孵化载体等进行全面摸底,按照分类入库、全链条培育的原则,建立孵化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数据库,跟踪服务,动态更新。定期到企业调研,摸清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辅导培训,2023年共培训企业1000余家、人员3000余人次。
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我市还将制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参加省竞技行动计划、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其快速发展壮大;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提升创新能力;支持骨干企业承担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提升工程等项目,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着力培育研发投入大、科技成果丰硕、创新绩效突出的科技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