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8日
首页
第03版:

雨露春风润桃李 知行合一育良才

——济宁学院大力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培育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见习记者 王卓群 通讯员 马新蕾

在临沂市莒南县悦阳颐养中心,93岁高龄的“沂蒙红嫂”尹德美紧紧拉着同学们的手高兴地聊起了家常,特别是与大家分享了战争年代的种种艰辛以及受邀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光荣与自豪。通过老人当年抚养八路军后代、发动村里妇女做军鞋、军衣、动员民工支前的光荣事迹,同学们对“红嫂”这一伟大女性群体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和子弟兵“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鱼水情深。这是济宁学院2019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镜头,也是济宁学院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团师生被“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和大爱情怀深深震撼、感动和激励着。师生们纷纷表示,作为在新时代幸福阳光下成长的青年,定当铭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砥砺奋进,勇担使命,用青春梦助力中国梦。

当今,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早已不再是一句时尚的口号,它更是教育行业教育形式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学校以往常常把注意力放在以讲述某一系统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课堂上,这种做法如今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行业发展的形式强烈要求教育者和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开辟第二课堂教学。走出象牙塔,在第二课堂上了解社会接地气,去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讲第二课堂是和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教学环节。正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济宁学院大力推动第二课堂建设,为学生种下一颗成才的种子,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聚焦思想引领

紧跟时代脉搏

2019年3月31日至4月2日,济宁学院团委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暨2019年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学生先后赴“红二师”纪念馆、曲阜市九仙山革命烈士陵园、兖州市革命烈士陵园等地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特别主题团日活动。

在活动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体学员参观了初等教育学院“红二师”纪念馆、万里教室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先辈们的红色革命足迹,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该校举行了庄严的祭扫仪式,国歌奏响,全体肃立,学院全体师生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致敬默哀。学生代表做了团旗下的演讲,新团员开展入团宣誓,老团员重温入团誓词,同学们用热情激昂的誓言、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既展现了济宁学院学子朝气蓬勃的青春面貌,同时也抒发了对党和祖国的赤诚热爱。

在曲阜革命历史展览馆、兖州战役纪念馆,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团总支老师分别为学员们上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微团课,结合馆藏资料,为学院同学们生动讲解了曲阜、兖州的革命历史故事。

这次第二课堂活动是济宁学院落实团中央统一部署,开展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活动中庄严肃穆的仪式教育更使广大团员接受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洗礼,引导广大团员青年重在行动继承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近年来,为聚焦思想引领,学校共青团还坚持开展年年有主线、月月有主题的团日活动,活动到支部、到团员,这既是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整合和提升,也是第二课堂对思政课主渠道的有力补充。2017年至2019年,分别以“学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青年大学习行动”和“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全年主题教育的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发挥地域优势

突出文化育人

济宁学院始终注重儒学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坚持特色定位,突出“地方性”,放大传统文化品牌效应。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凭借学校所处圣地曲阜这一地理优势,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出既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优势又贴近专业特色的系列“第二课堂”。

2019年5月19日和2018年9月24日,济宁学院师生在曲阜尼山分别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旅游日”山东分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和“同沐尼山月,共抒中华情”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的表演活动。两次活动共计约40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中动作干净,整齐划一,气势如虹、含义隽永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儒家文化和齐鲁文明的独特魅力,而且还充分展示了济宁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师生精神风貌,进一步凝练了学校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儒学传播与育人的第一动力。为此,学校出台了《济宁学院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六个结合”原则。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与课堂教育及实践教育相结合。同时,创新育人模式,充实儒家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儒家文化教育方式,创办《论语大会》。

2015年5月,该校与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电视台联合打造了大型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论语大会》,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论语大会》采用两组对抗的方式比赛,共组成8个代表队参赛,采取两两对决的方式进行,比赛共分“了如指掌”、“当仁不让”、“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四个环节,充分展现了孔孟之乡青年学生扎实的国学功底,使人在品味经典中得到启迪,在感悟经典中受到教育。

2016年,该校《论语大会》上升为全省高校大学生活动,进一步扩展到山东省高校百万师生,共有30多万在校学生参加初赛、复赛和决赛,并成为首批山东省传统文化传承重点项目,儒学育人活力进一步增强,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同年,学校荣获全省高校大学生“2016论语大会”一等奖;2017年,《论语大会》上升为全国高校大学生赛事,该校学生孙康荣获山东省高校大学生“2017论语大会”冠军;2018年,《论语大会》入选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创新重点项目。

济宁学院孔子学堂,作为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的首批高校孔子学堂,也早已经成为第二课堂传统文化普及计划的重要载体,孔子学堂致力于培养“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的青年君子,自2015年以来,借助这个平台,通过“诵经典、兴礼乐、学书法、倡民俗、拜先贤、游圣地”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济宁学院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细落小落实。以项目化的管理方式,让孔子学堂走入全校各系、培育出了大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中华传统礼仪展演和体验、“中国风”剪纸创作和展示、传统体育文化风采展、演说《论语》短剧等一系列的品牌项目活动,成为全校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济宁学院孔子学堂也因此被团中央授予了“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

坚持“开放、共享”

拓宽第二课堂育人渠道

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宽第二课堂育人渠道的根本要求。该校始终重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法国蓬图瓦兹大学、韩国平泽大学等国外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向这些高校互派交流生交换学习,这既扩展第二课堂育人渠道也大大提高了第二课堂的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

2017年济宁学院派遣分别来自教育系、经济与管理系、音乐系、美术系、数学系、化学与化工系共15名学生,在春季学期赴韩、赴台交换(流)学习。其中赴台湾屏东大学研修学习的教育系、经济与管理系7名同学还特意代表学校拜会了该校古源光校长,古校长对济宁学院研修生的素养和风貌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同学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

前往韩国明知大学、台湾屏东大学、高雄大学和铭传大学交流学习的学生表示,能够到这样优质的高校研修学习机会难得,自己要好好珍惜。学校和派出系也对他们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们不负重托,潜心学习,虚心请教,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也希望他们交换(流)学习期间积极开展交流,树立良好的济宁学院形象,为促进中韩以及两岸间交流与合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学生社团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和育人的重要渠道。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展示自己的风采,凝聚志同道合的伙伴,丰富课余生活,提升综合素质。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内容供给,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生活的魅力。

目前,学校已有校系各级各类学生社团95个。校团委通过提供平台、规范管理、重点扶持等措施给学生社团搭建了施展的舞台,提供了制度保障,培育了一批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助力学生成长成材的精品社团和社团活动。2018年学校召开学生社团工作会议,学校出台《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意见》,修订了《济宁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编订《学生社团工作指南》。推进实施学生社团“百千万工程”,促进学生社团切实服务会员,发挥了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育人中的生力军作用,逐步形成“一团一景”良好局面,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增强获得感,也让学生社团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有效平台。学校孔孟文化研究会曾被团中央授予“百佳理论社团”称号。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在带领青年学生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方面起到示范效应。学校IT联盟、锐拓科技创新团队、机器人协会等也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技社团”。春雷话剧社编演的话剧《布衣孔子》成为学校特色保留节目。

同时,学校体育社团还形成了以大学生啦啦操、跳绳为特色的品牌三走项目。学校啦啦操队多次在全国啦啦操联赛中和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冠。跳绳队在2019全国跳绳锦标赛中斩获9金,奖牌数位居全部参赛高校第二位。学校在201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全国跳绳运动大众等级优秀示范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也彰显了第二课堂的青春活力。

创新实践能力双提升

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应用”,正是深刻认识到这点,济宁学院利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他们特别注重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先后出台《大学生学科专业和科技文化竞赛奖励办法》、《济宁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校团委统筹全校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和科技文化创新创业竞赛参赛、认定和奖励工作,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此基础上,济宁学院还每年组织校级“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成果展”、“创客沙龙”和“创新创业面对面”等活动,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在学校的不断努力下,2015至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达到了54项,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3项,尤其是至2016年以来,该校学生在104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43项,省级奖项460项,取得了累累硕果。

除了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济宁学院还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其中暑期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每年深入到乡村社区、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助力脱贫攻坚,传播优秀文化,参与社会调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近三年来,济宁学院团委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115支、山东省“千村行动”实践团队14支,两万余名学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等实践活动。其中,47名教师荣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134名学生荣获省级优秀学生;32支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团队,并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长效机制,整合各方资源,累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54处。该校也3次被评为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第二课堂中的志愿者活动也是大学生自我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志愿者行动,大学生可以将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把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也可以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验,锻炼和增强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

济宁学院广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按照“服务校园、奉献社会、展示风采”的工作定位,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利用济宁学院“志愿者文化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等活动品牌,积极服务校内外大型活动、会议和赛事。学校鼓励系(院)结合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地方、企业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先后开展了“曲阜希望小学音乐支教”计划、“预防艾滋病”志愿宣传、大学生义务献血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弘扬传统文化、创建文明城市等主题志愿服务。学校更是每年派出千余名志愿者,为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提供演出、礼仪和会务服务工作。为地方发展做出贡献,为学校赢得赞誉。该校还4次被评为省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连年获得济宁市优秀志愿者集体称号。

伟大的事业激励着新一代的青年,崭新的时代召唤着新一代的青年。新的时代开启新的征程,济宁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继续致力于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高效有力的高校第二课堂,用“博学笃志 择善敦行”的教育理想和激情拥抱新时代、拥抱美好的明天。

“校长下午茶”活动

“寻访沂蒙红嫂,弘扬沂蒙精神”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飞扬的啦啦操队

春雷话剧社——《布衣孔子》

“红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墙绘活动

济宁学院乡村儒学小讲堂

学生在鲁西南战役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国旗护卫队风采

2019-09-28 ——济宁学院大力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培育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325.html 1 雨露春风润桃李 知行合一育良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