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9日
第03版:

全市农商银行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市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全市2024年高质量发展动员暨干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省联社党委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坚守市场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聚力实体经济发展,精准施策普惠金融工程,持续助力营商环境优化,金融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1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312.37亿元,突破1300亿元大关。

聚焦聚力实体经济发展

全市农商银行围绕助力制造强市、就业创业、民生消费等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农商动力。一是扎实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营销”专项活动,“金融服务进万企”深化年活动及高管走基层“十百千万”活动,逐户对接攀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融资需求,通过现场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一企一册”建立金融服务档案,大力推广“人才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信贷产品,持续增加对先进制造业金融供给,为制造业发展持续助力。二是以实施“创业齐鲁十大推进行动”为契机,推行“1+N”服务模式、“政银担”合作模式、“创贷+商贷”工作模式,全力服务“双创”主体,与团市委合作创建277家“青创服务站”,与人社部门联合建设107家“创贷之家”服务驿站,创新“创贷+”服务模式,推出“创业担保贷”“创业提振贷”,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落实扩就业促消费工作要求,坚定零售贷款投放思路,研究制定加大信贷投放,扩就业促消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深入推进“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等6方面、20条具体措施,全面对接4411家消费领域龙头企业,精准匹配“消费贷”“安居贷”“济e贷”等消费类信贷产品,推动稳经济、扩内需、促消费。

持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

全市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在金融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下功夫,通过加快投放、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服务乡村振兴。一是选派149名业务骨干到乡镇街道脱产挂职副镇长(副主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弥补镇街金融工作短板,充分发挥“一顾问、四大员”作用,重点支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挖掘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为镇街经济发展贡献金融力量。二是创新实施“四对接”全覆盖活动,借助“四张清单”、政务生活大数据等,推进“信用+”“全民授信”等普惠金融全覆盖工程,实现乡村治理“软环境”变为融资“硬实力”。通过新闻发布会、移动服务队、金融夜校等形式,全方位对接产业链集群、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用好70余款信贷产品,做好产品研发创新,与农担公司联合推出“鲁担惠农贷”,形成“农政银担合作”服务乡村振兴模式;针对农业设施投资大、成本高问题,推出“按揭农业(畜牧业)贷”;针对沿黄地区肉牛养殖特点和需求,推出“沿黄肉牛贷”;针对种业企业融资难题,推出“植物新品种质押贷”,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精准施策普惠金融工程

全市农商银行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的使命,充分发挥自身网点、人员、服务覆盖面优势,加快构建普惠金融新格局,切实增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金融服务渠道,线上开通微信申贷公众号、贷款受理热线,依托手机银行、线上授信等形式,实现线上评级、授信、用信一体化操作,有效提升服务体验;组建数字化营销主播队伍,定期开展线上直播活动,讲解金融业务、普及金融知识;强化政银合作,创新政银联通合作模式,将60余项政务服务引入农商银行网点厅堂,实现网点“金融+政务”服务一站办、便捷办。线下充分发挥农商银行149名挂职副镇长和1500余名驻点办公客户经理作用,依托营业网点、普惠金融服务站、青创服务站、创贷之家等服务平台,将一站式金融服务送到客户手中,实现“金融服务不出村、贷款资金送上门”,真正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做好普惠金融产品创新,针对养老、社保等领域,创新“养老保障贷”“医保贷”信贷产品,以金融活水助力“老有所依”。推出全省首台移动社保卡制卡机,上线跨行换卡服务系统,推出手机银行电子社保卡服务,实现社保卡移动办、跨行办,推动金融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三是用足优惠政策,聚焦减费让利,落实“三优一降一简”政策,实行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门槛等优惠政策,深入践行便捷获得信贷;联合知名商家打造农商美食季、农商加油季等特色银行卡活动品牌,依托社保卡开展社保卡消费优惠活动,通过手机银行开展手机大转盘、银联权益兑换活动,让广大客户享受到政策红利。

记者 赵星灿 通讯员 张大为 田胜乐 孟浩博

2024-02-29 全市农商银行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2861.html 1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