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冬迎春,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城区路边行道树上,比往年更早些装扮了各色彩灯。一些饭店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商场超市里的中国结、拉花、对联、福字琳琅满目,天南地北的年货礼盒应有尽有,满眼的红红火火,喜庆吉祥。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形。
20世纪80年代初,过年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日子,除了放寒假,还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食,还能穿新衣向伙伴炫耀。那时的春节,隆重且礼仪颇多。
从腊月二十三正式开始,人们忙活起来,家家户户打扫卫生,蒸馒头,过油炸丸子、藕盒、鸡、鱼……直到年三十,上午把春联贴在门上,中午简单吃点,就要准备晚上的年夜饭。这顿团圆饭最重要,也最丰盛,一定要等到每个家人都赶回来才吃。
按照老传统,年夜饭之前要上供烧香,拜祖先,才可以动筷。吃完饭看春节晚会,也是80年代每户家庭年夜饭的文化大餐。说来奇怪,那时的春晚舞台不够富丽堂皇,演员衣着也谈不上华丽,却感觉每个节目都很精彩。
相对来说,正月初一就更加郑重,凌晨四五点钟,大人就把贪恋热被窝的小孩叫起来,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吃更岁饺子。初一早晨只能吃素馅饺子,寓意新的一年“素净”。这一天不能说不吉祥的话,避免不好的预兆。虽有些迷信,想来也是心里的祈愿。
吃了饺子,大人们去邻居家走动拜年,相互问一句过年好。小孩们结伴上街游玩,拿着拆开的鞭炮一个个扔放。这样走着,天光大亮,街上也有了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舞狮的表演方队,不顾人群拥挤,驻足观看。年更热闹,年味更浓了。
如今的年味似乎淡了,那种对年的期盼也少了许多,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习俗也逐渐消失了,许多人在春节外出旅游,人们更加看重个人化和便利性。
总的来说,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不少变化,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元素,也吸收了更多的现代元素,让人们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其实,每一天都是人生中的平常日子,赋予了年的符号,有着团圆的内容,才使这一天成为特别的节日。期望中的美好,好像才是纯粹的美好。或许,我们需要创造出新的期望。怀念往昔,不必留恋,总归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思亲团聚是年永恒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