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1日
第05版:

法庭庭长姚庆安

姚庆安,任城区人民法院唐口法庭庭长,用信仰与坚守诠释着司法为民情怀,用脚板丈量着辖区每一寸土地,用行动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姚庆安1996年进入任城区人民法院工作,2013年进入唐口法庭工作。他的工作常常是“邻里纠纷”“家长里短”,虽不复杂,但桩桩件件都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判决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姚庆安说。

多年来,姚庆安总结出“三步”调解工作法,第一步“望、闻、问、切”,通过走访、调查、研判等方式全面掌握案件情况,为调解做好铺垫。第二步“法、情、理”相融合,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三大策略,采用背靠背、面对面、拉家常等调解方式,消散当事人抵触情绪,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为下步调解创造良好氛围。第三步是公平正义不偏不倚,通过类似案件展示、追根寻源劝导等方式,让当事人打开心结,抛开恩怨,理性达成和解意见。

在姚庆安带领下,唐口法庭法官站在司法为民、定分止争的前沿,积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以高质量司法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交易纠纷时,法官围绕新时代乡村治理新需求,邀请行业协会、社区村的网格员到现场指导、帮助调解;矛盾较大的直接到街道“和为贵”中心,联合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共同研究矛盾点,确定调解方案,对当事人进行情、理、法的教育,使当事人在调解中充分接受地气,心悦诚服地达成调解协议。面对村镇中的家事纠纷、邻里纠纷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案件,法官巧妙邀请乡村德高望重、熟悉法律政策的当地村民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建立起由法官、村书记、综治调解员参与的多元调解体系,打造与乡镇、村共谋、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司法治理平台,尽量从源头上解决纠纷。对辖区内特色产业,法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常态化司法服务,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综合整治,结合当地运河文化、矿区治理、乡村休闲、研学游基地等地域特色,延伸“绿色司法”,强化事前预防性司法和事后恢复性司法,助推乡村振兴。

通讯员 杜静 杨可心

2024-01-3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0907.html 1 法庭庭长姚庆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