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9日
第04版:

百年老味与非遗文化的传承

刷上酽水

外酥内松

撒上芝麻

裹上精粉

切出造型

热油炸制

蜜汁挂浆

代代传承

绿色包装

街头品评

门市热销

参展营销

■本报记者 杨国庆 本报通讯员 赵波 摄影报道

金乡是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孕育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其中,“红三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口感,成为了金乡县的一张美 食名片。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彰显了它在美食与文化传承中的双重价值。

“红三刀”作为金乡糕点的代表,传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百年前,其名称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路过金乡,舟车劳顿 ,饥渴难耐,地方官奉上金乡的糕点,乾隆皇帝品尝后大加赞赏,顺便提了一句建议,“如果在糕点上撒些芝麻类的东西,再在上面砍上三刀,岂不是好看又好吃吗?”从那以后,金乡人便采用了此法,糕点也就正式称为“红三刀”。

“红三刀”制作原料主要包括精制面粉、优质花生油、糖稀、槐花蜜、芝麻仁等。这些原料的选择和搭配,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严格的比例控制,以保证独特的口感和风味。首先,将面粉按照一定比例兑入糖稀、花生油合成面块,这一步骤是“红三刀”制作的关键,它决定了基本口感。然后,取剂成坯,经油炸、挂浆等工序,最终形成成品。“红三刀”的形状呈漫方形,迎面三刀,表分四瓣,面蒙脱皮芝麻,灿若繁星点缀。中间红而透亮,底似薄冰,闪闪发光。“红三刀”的口感外酥内松,香味纯正,沙甜可口,食而不腻。这种味道的背后,体现了金乡人民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追求。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传承人始终保持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和热爱,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创新,使“红三刀”的制作工艺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了金乡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乡,“红三刀”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过年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自小年起,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红三刀”,迎接新年的到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时代在变迁,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各种包装精美、价格实惠的零食不断涌现,许多传统小吃都面临着消亡,“红三刀”也不例外。面对困境,政府和传承人开始行动起来。他们积极推广传统工艺和饮食文化,组织各种活动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传统小吃。同时,他们还鼓励年轻人学习“红三刀”的制作技艺,让这一技艺得以传承下去。如今,该项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此外,当地还不断创新,将“红三刀”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他们用现代的包装设计,将“红三刀”带进了商超,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一美味。同时,他们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和宣传,让“红三刀”的名声传得更远。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三刀”制作工艺,不仅代表着金乡县独特的饮食文化,更承载着金乡人民对历史和传统的敬意。在未来,当地希望通过更多人的努力和参与,让“红三刀”这一传统美食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和价值。

2024-01-2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0719.html 1 百年老味与非遗文化的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