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杜文闻)1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精彩答卷·济宁2023”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3场)——农业农村专场,介绍2023年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取得的工作成就和亮点经验。
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作示范。
粮食产能提升蹚出新路子。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紧盯耕地、种子、机收三大领域,分类提升、重点突破,粮食单产提升“135”路径模式和“212”工作机制在全国推广。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聚焦耕地地力提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3.8万亩,基本实现对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聚焦大豆、小麦、大蒜三大种业,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攻关,打造全国一流种业基地;累计通过国家、省审定品种374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豆品种164个,全省最多;我市豆种覆盖黄淮海75%区域、长江中下游70%区域。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工程,推动犁耕深翻作业“智能监测”、播种机械“智能导航”等新场景应用;全国大蒜辣椒全程机械化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金乡县大蒜全程机械化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创建实现新突破。抓实片区建设,制定出台《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方案》。抓好分类推进,结合济宁东部山区、西部平原、南部湖区、北部黄河滩区实际,划分类别,逐个片区制定实施规划,差异打造、梯次推进,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抓细省级示范区创建,截至目前,共建成3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在建2个,创建1个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4个省级示范县、2个省级衔接推进区。富民强村产业打造取得新成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新增1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省共2个,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全年共建设22个亿元以上的按揭农业项目、总投资32亿元。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年加工出口量占全国70%以上的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年产鲜菇38万吨、金针菇产量占全国工厂化产量14%以上的邹城食用菌产业等11个产业集群。巩固渔业大市地位,我市淡水渔业产量保持全省第一位。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生猪等主要畜禽产能稳定。
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迈出新步伐。积极争创各类改革试点,汶上县“国家农村宅基地改革”、泗水县“省级乡村振兴政策集成试点”改革有效推进,14个镇村获评“全国、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争取154家县级以上示范社(场)经营能力提升项目和15家粮食生产服务中心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力推进社会化服务,整合93个为农服务中心、9000个社会化服务组织,一体化打造“济时雨”农服品牌,粮食生产托管800万亩次,服务农户95万户。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焕发新容貌。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三清一改两提升”目标,先后开展“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等系列战役。强化数字化监管,在全国率先研发运行“和美儒乡”数字化监管平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700公里,农村生活垃圾及时无害化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和美乡村26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