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9日
第03版:

绘就幸福济宁温暖底色

——济宁市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创贷之家”帮创业者圆梦

创新“政务服务市集”,开展“人才夜市”系列活动

扶危助困解民忧

济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强力攻坚民生福祉,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筑全省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一年聚焦一个领域攻坚突破,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共同富裕济宁路径,全力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

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上取得新成效。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加快打造全省教育高地、加快打造全省医疗高地、加快打造全省康养托育高地、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络,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本报记者 王粲 摄影报道 杨国庆

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于济宁广大群众来说是幸福而美好的一年。

这一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就业基本盘取得了新成效,人民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牢;这一年,全市共保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等困难群众34万人,兜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用心用力托起困难群众希望的“明天”;这一年,全市建设医保工作站409家,建设村(社区)医保工作点4079家,服务下沉让医保实现“就近办”“家门口办”……

坚实的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底气”,我市始终坚持从群众角度出发,多举措全方位织牢兜底保障网,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着力完善救助体系,构建起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就业更稳了”“生活有保障了”“家门口可办医保业务了”的梦想变为现实。

稳就业促创业 筑牢幸福根基

民生连着民心,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市全力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努力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663人,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促就业,做优基层民生服务。

“孩子毕业后一直在家蹲着,俺正愁着咋给他找个活呢,这不社区里就开招聘会啦,过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家住梁山县赵堌堆乡翠屏家园社区的张大妈说。为促进群众就近就业,梁山县化整为零,将招聘活动办到了社区里,破解了大型招聘活动部分人员前往不方便的难题。记者了解到,张大妈参加的这次招聘会就是由梁山县人社局组织的,共吸引了14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195个,280余名社区群众参加,达成就业意向43人。

在基层,不仅有这种经常举办的活动,还有兼具微型招聘市场功能的就业服务驿站。“我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乐业小筑’进行了登记,没想到不到3天就帮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而且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呐!”年过六旬的曲阜市鲁城街道南池社区居民杜长胜,在社区就业服务驿站“乐业小筑”找到了一份圣府市场兼职送菜员的工作,很是高兴。

2023年以来,我市以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为导向,积极打造基层就业平台、优化基层就业服务,设立乡镇、村居就业服务驿站446处,提供就业政策宣传、岗位信息发布等服务,打造了“乐业小筑”“乐业微湖”等品牌,以“社区微就业”促进“家门口就业”,让群众在就近就业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帮创业,注入就业源头活水。

张亚楠是太白湖新区吾悦广场一家童装店的老板,由于生意兴隆,她想再开一家店铺做童装批发,但因启动资金不足,扩店计划迟迟无法推进。正在张亚楠犯愁之际,吾悦广场新开设的“创贷之家”为她带来了曙光。“我去商场二楼的‘创贷之家’提交了一份贷款申请,没想到一个星期左右就到账了,政府还给贴息,我个人只需要承担2.15%利息,还款压力小太多了。”张亚楠高兴地说。

张亚楠所说的“贷款之家”服务驿站,是我市为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惠民利企力度,为就业创业者提供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平台。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济宁市人社部门在提供各种就业和创业服务时,发现劳动者虽然大都了解政府扶持就业、创业的政策,但是对具体的办理方式并不明晰。为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党建搭桥”,在全市创业氛围浓厚的工业园区、创业孵化园区、繁荣商圈、社区(村)等地,开设了“创贷之家”服务驿站,联合银行工作人员入驻,让创业者就地就近享受到创业担保贷款办理、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

“我们在商圈开设‘创贷之家’服务驿站,助力商圈从招商变成了引商。除了创贷服务,银行还提供信用贷、租赁贷,人社部门还提供创业服务、培训、就业招聘。把‘创贷之家’服务驿站打造成了人社部门服务群众、服务创业者最基层的神经末梢。”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马怀勇介绍。

现在,创业者不仅可以在为民服务大厅、300多家合作银行网点、108家“创贷之家”办理创业担保贷款业务,还可以通过手机电子地图查询附近的办理地点和电话,有效提高了办事便捷度。2023年,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46亿元,扶持个人创业9194人、小微企业343家。

帮扶困难群众 提升幸福指数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2023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健全完善制度、扩大救助范围、精准落实政策,全面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努力让全市城乡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兖州区小孟镇王某一家人自2023年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后,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小孟镇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某本人智力异常,上有70高龄的父母,下有6岁女儿,全家生活非常困难。2023年其女儿又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一个肾缺失,情况严重,需要手术,花费较大。小孟镇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按照“先行救助,后补材料”,给予其急难型临时救助1000元,再转借兖州慈善总会小孟分会进行慈善救助3000元,并及时将王某一家纳入低保救助范围,有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针对王某这样的困难家庭,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办法》《济宁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试行)》等多项社会救助制度。同时,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对于急难情形,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简化优化救助程序。2023年以来,共实施临时救助2.49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805万元。

本着坚持应保尽保、公平公正、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我市坚持“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入户两手抓,建立了济宁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市民政、残联、乡村振兴等11个部门共享数据,比对群众信息74万条,通过“大数据”对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反馈基层逐户摸排,对有返贫致贫风险、基本生活难以为继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先后开展了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专项排查、“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排查等3次专项排查行动,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主动入户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通过“爱山东”政务服务网和“爱山东”APP,提交困难人员救助申请网上办理,通过线下主动发现、主动告知,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只有让部门多协作,让数据多跑路,困难群众才能少操心、更暖心。”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孙红贤说。2023年以来,通过发挥“济时救”机制作用,不断强化兜底保障能力,全市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保障标准提高5%以上,低保标准实现“十九连增”,共保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19.1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1.1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创新打造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模式,在全市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市级设立“济时救”特别响应救助基金,县级慈善组织设立11个慈善救急难项目,年投入340余万元,对医疗康复费用较重的困难群众实施分级救助;在333个村(社区)设立“济时救”慈善救助基金742万元,目前已支出94.4万元。为让这种社会救助新模式更加深入人心,我市各级民政部门联动开展社会救助领域政策培训544场次,培训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协理员39313人次,组建县、乡、村救助帮扶宣讲团5416人,政策宣讲1.72万次,覆盖城乡居民152万人次。

织密医疗保障网 幸福底色更足

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2023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降低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为导向,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全面深化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医药服务供给、公共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改革,确保“医保为民、医保爱民”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职工医保普通门诊费用可按规定报销,单位缴纳的基本医保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可支付配偶、父母、子女相关医疗费用……2023年1月1日,我市启动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工作,截止至12月26日,共结算558万人次、医疗总费用10.97亿元、医保基金支付4.46亿元,基金支付率达40.65%。为持续提升居民医保待遇,我市将基层“两病”(高血压、糖尿病)报销比例提高到70%,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5%,取消了居民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定点的限制,群众可在任意基层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拿药,切实减轻看病就医费用负担。

参保长期护理保险这半年,邹城市中心店镇中一村的王奶奶轻松了不少,72岁的她,孤身照顾因脑出血导致意识不清、瘫痪在床的女儿已有3年多了。如今,每天30元的护理补助费,减轻了王奶奶的生活压力,王奶奶说,她体会到长护险给生活带来的直观变化:照护压力缓解了,经济负担减轻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2023年4月23日,我市成为全省首个使用长期护理保险国家版模块的地市,“参保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失能已达30天以上,且经医疗机构规范治疗,失能状态预期持续6个月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病情基本稳定的,这类人都是‘长护险’可以保障的对象。”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失能人员或其监护人提出申请后,相关部门将组织专业人员对失能人员的失能等级进行综合评定,符合条件方可办理“长护险”护理服务签约手续,并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确定护理服务项目,安排相应的护理人员。通过居家护理、机构护理及医疗专护3种方式,目前我市已累计为2.7万名失能人员提供了护理服务保障。

任城区观音阁街道居民孙先生,自2018年患淋巴癌后,经常去外地城市就诊。“那时没有异地就医直报,我只能先垫付医药费,然后回任城区报销。”孙先生说,这种报销模式导致报销周期长,垫付压力大,特别是两地往返奔波十分劳累。任城区医保部门告诉他,济宁医保小程序与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对接,为参保人员提供统一的跨省异地就医备案线上渠道,辖区患者去外省医院就医住院,可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项惠民政策真贴心,对我们大病患者来说犹如雪中送炭。”而今,随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在参保地实施,孙先生的烦恼烟消云散了。

为持续提升群众就医结算便利度,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监管的通知》《济宁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实施异地就医十项便民措施的通知》《关于规范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手工(零星)报销经办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开辟异地就医直通车专栏,开通异地就医智能客服,通过在一条短信工作平台宣传异地就医政策。截至2023年11月,省内异地住院结算清单上传率99.72%;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实现全覆盖,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即时办结率100%,实现手工报销线上申办和“双通道”药店省内异地门诊联网结算,开通全部27家“双通道”药店省内异地普通门诊及门诊慢特病联网结算,实现县域全覆盖。

“以前报销要跑到城区,现在直接在村里的医保工作点办理,省下时间和路费不说,村里的医保代办员还满脸笑容,服务周到,我们心里别提多舒坦呢。”寒冬时节,家住邹城市大束镇时枣行村村民张某仅花了10分钟就办理好了医保报销,他对家门口的医保工作点服务非常满意。

打通医保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服务。我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推动医保经办业务下沉,持续拓展服务广度,延伸服务触角,在全市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形成了以医保办事大厅为依托、乡镇(街道)医保工作站和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工作站为补充、村(社区)医保工作点为延伸、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立体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医保工作站409家,建设村(社区)医保工作点4079家,真正实现医保服务延伸到市民“家门口”。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刷新起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市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加力推进社会事业,在厚植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就幸福济宁的温暖底色。

2024-01-19 ——济宁市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0000.html 1 绘就幸福济宁温暖底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