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微山讯(通讯员 黄尊倩)微山县财政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原则,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资金保障需求,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资金绩效管理,有力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强化博物馆建设资金保障,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2022年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微山县博物馆)列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微山县成功争取到中央资金2000万元。截至目前,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微山县博物馆)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2023年8月份,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荣获全市重点项目“领先标杆榜”“季度流动红旗”。
加大向上争取重点文物保护资金力度,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守正创新。截至目前,争取到中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资金1422万元,科学开展文物保护工程。资金用于支持保护房头北村城门抢救性修缮工程、文物安全天网工程、潘馥故宅抢险加固工程、南阳古建筑群消防工程、伏羲庙三防工程、微山县铁道游击队队部旧址修缮保护工程、微山县褚雅青革命烈士墓地保护工程、微山县近湖泉碑保护展示及环境整治工程等。微山县财政局根据工程进展及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各项文保资金。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设文物考古勘探项目资金。根据《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土地出让前需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工作。2023年,微山县财政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安排文物考古调查勘探费用365万元,以确保各项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微山县已完成宗地文物勘探16个,田野文物巡查次数共300次。
完善文物保护经费保障机制,促成水下考古济宁(微山)工作站的成立。微山县财政局完善文物保护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2023年5月27日,山东省水下考古济宁(微山)工作站成立,这是落实大运河(山东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新进展,是深化区域合作与推进水下考古事业的新平台,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区域合作,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价值阐释和传承利用,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水下考古济宁(微山)工作站得以完善系统性保护研究,促进特色地域文化弘扬,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破解大运河传承利用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