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满红伟 王精
走进坐落于微山湖畔的微山经济开发区,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演奏着奋进的创业强音。微山经济开发区坚持项目为王,强化产业培育,初步形成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商贸物流为特色的“2+6”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开发区实现财政同比增长40%、总产值同比增长12.6%,园区综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扭住招商引资“牛鼻子” 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招商是项目之源,项目是发展之本,加快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带动。微山经济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精力再聚焦,力度再加大,努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全力加快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的2023年里,按照县委、县政府“三个一批”工作要求,微山经济开发区建立重点项目台账、包保到人、一线服务,对在建项目、洽谈项目、签约项目分类施策,班子成员牵头靠上,指导项目科学制定施工计划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红黄蓝标识,每天一调度、每周一例会,第一时间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建设顺利推进。开发区在建项目12个、签约项目10个、重点在谈项目14个,总投资约120亿元,为今年提速发展有效储备项目支撑。
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稀(微山)稀土高性能永磁材料速凝片项目投产达效,银河稀土精矿前处理(一期)项目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达效,稀土中上游产业链逐步健全;康淮智谷项目2023年7月8日开始建设,12月5日试投产,进一步拉长数字经济产业链;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康源堂大健康产业园项目(一期)146天主体封顶,创造了新的开发区速度;夫宇绿色食品项目开展前期建设,2024年建成后将增加当地就业1100余人,夫宇五星级酒店的落地将进一步破解文旅城市建设配套短板。
园区是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经过多年建设,开发区已完成“七纵四横”的路网配套,建成高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九通一平”面积达12平方公里。现在,微山经济开发区的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入驻企业的满意度和产业工人的归属感、幸福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为持续构建发展空间新格局,全力打造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开发区,微山经济开发区又陆续重点实施了天虹35kV和微山湖锂动35kV供电专线、3×35t/h生物质工业蒸汽项目、兴创产业园二期及高新技术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如今,林立的标准厂房,蓬勃的发展景象,时刻能让投资者感受到在这里投资创业的底气。
精准纾困解难“零距离”
当好服务企业“先行军”
不久前,山东省应急转贷平台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应急转贷业务开展情况考核成绩,微山县兴创投资有限公司在全省220家备案机构中取得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微山县兴创投资有限公司自取得备案证书以来,已累计出资12.63亿元,帮助1077家因资金周转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个体),提供了1450笔转贷服务,累计为企业降低转贷成本约3683.55万元。
长期以来,融资难都是企业发展路上的拦路虎,资金支持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微山县经济开发区坚持党建引领,树立“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网格化包保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推行“红色金融服务团”等工作举措,打通服务企业及项目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微山经济开发区注重发挥市场化平台作用,依托微山县兴创投资有限公司建立应急转贷平台,为有资金周转需求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急转贷“上门服务”,切实有效地为中小微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降低了融资成本,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微山县兴创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帮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只是微山县开发区优化、细化服务举措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微山县经济开发区将党建引领和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服务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要求和人民利益诉求,认真梳理群众生活的“烦恼”,着力解决企业经营的“掣肘”以及政务服务的“梗阻”问题,围着问题转,围着市场主体转,通过积极开展党员、党组织帮办、代办业务,建起“党群连心桥”,解决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降低企业经营的“隐性成本”,提升办事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的企业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到微山投资落户。
为更好服务企业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微山县建立网格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成立“园小二”服务队伍,由领导干部牵头、工作人员具体对接,网格化联系服务企业,并明确联系服务企业和重点在建、在谈项目工作职责,将企业的问题当成头等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包保服务,形成“收集问题(诉求)—协助办理(交办解决)—检验成效(及时反馈)”的服务闭环。根据包保人员反馈企业存在的问题,建立诉求协调解决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