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爱华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曲阜。十年来,济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文化“两创”的使命担当,日益成为山东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高地。济宁立足深厚文化底蕴,厚植道德土壤,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等发展优势,尤其在社会治理方面,济宁传承和发扬“礼之用,和为贵”等文化精髓,建设“以礼让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 的“和为贵”文化,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德法相济、儒法相融”思想的历史嬗变。“德法相济、儒法相融”是中国古代思想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以说奠定了“德法相济、儒法相融”思想基础。孔子之后,儒分八家,孟子传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且发扬光大,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被后人称之为“孔孟之道”;荀子则传承了孔子的礼治思想,提出“人之初,性本恶”。两者观点看似不同,截然相反,实则一体两面。“德法相济、儒法相融”思想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此思想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以降,儒学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但在学术上并没有限制人们的思想自由。西汉时期设太学,太学教授《诗》《书》《礼》《易经》《春秋》,其中的《礼》《易经》就是学习礼仪规则。孔子的“德主刑辅”思想在中国传统“德法文化”演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形成了 “德法相济、儒法相融”的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由此可见,“儒表内法、儒法并用”一直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实践和运用。
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们思想道德的问题。我国历来就有德刑相辅、儒法并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觉进行道德约束,违法的事情就会大大减少,遵守法律也就会有更深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牢记嘱托,打造“儒法相融”新标杆。近年来,济宁将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结合文明城市的创建,在城市的公共场所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培养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现代公民。融入城市环境的同时,融入日常生活,在现代礼仪中融入优秀传统礼仪,潜移默化地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化解各种邻里矛盾,从而呈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良好局面。同时,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知礼、明礼、懂礼、守礼,文化“两创”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济宁市委党校则围绕讲清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主责主业,通过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廉洁思想,创新打造正直清“莲”特色教学体系,将中国古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正以处心,廉以律己”“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廉隅贞洁者,德之令也”等廉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中,让学员加深理解、入脑入心。“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进一步加强全民普法教育,同时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人、感染人、熏陶人,从而营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社会氛围,呈现了干部更清正、政府更清廉、政治更清明、社会更清朗的良好面貌。(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第 3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