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0日
第03版:

遇见鲜活的苏东坡

■贺有德

为东坡作传,有如闯“雷区”。真不敢相信,一位年纪轻轻的“80后”女子张觅竟敢擅闯“雷区”,且能脱颖而出。去年六月,以薄薄的、小小的却又是美美的《苏东坡传》,为通身诗意的苏东坡作诗意流淌的传记,让光耀千年的文豪成功“复活”,开卷品读,恍惚间风神飘逸的苏东坡迎面走来……

张觅的《苏东坡传》并非如一众传记全纵向述“史”,而是别出心裁:前十一章以时间为轴,纵向呈现传主苏东坡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不一样的人生画卷,“眉州才子”“蟾宫折桂”“初涉政坛”“诗意江南”“宦海沉浮”“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赤壁之赋”“重回朝堂”“平生功绩”“归去来兮”,一线贯穿,脉络分明;后五章“手足之情”“琴瑟和鸣”“诗书画乐”“美食专家”“天下文宗”,则横向辐射,传主足迹所至,情之所至,兴之所至,国事家事情事趣事,诸多诗意,文采风流。既重“史”,更重“文”,笔法灵活多变,传主之灵气、才气、仙气、“俗气”、痴气——统而言之:书卷气,尽在其中矣!是为“无定法”。苏轼之外,作者在文中还时常宕开一笔,巧用插叙,写苏洵,写苏辙,写司马光,写王安石,从苏轼与他们的交往来凸显苏轼的个性与形象,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单一写法,笔法摇曳,多姿多彩,不单调,多趣味。

张觅为苏公作传,以细节和侧面描写取胜。“重回朝堂”章节,苏轼倾其所有,在常州买下宅第,却因见卖房抵债的老妇人泪流满面,苏轼赶忙烧了房契,退还宅第,以致自己无力再购买新房。细节见性情,苏轼的悲悯与仁义跃然纸上。此外,侧面描写也是常见,恰到好处,极富表现力。“蟾宫折桂”章节里,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读罢苏轼按惯例写的《谢欧阳内翰书》,赞不绝口,感慨不已:“……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又对儿子说:“等过三十年后,没有人知道我了。”侧面烘托年轻时的苏轼才华便有独步天下之势。如此描写,书中俯拾皆是。

张觅的述评文字精当,为述“史”点评诗词画龙点睛。苏公的传奇经历,每一场宦海沉浮,张觅必有述评文字。身陷“乌台诗案”,刚出狱,苏公诗兴大发,次韵当初所写绝命诗,自夸自慰。张觅对此有精彩点评,评“乌台诗案”是无妄之灾,评“死里逃生让苏轼有了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他成熟了,也通透了”。“贬谪黄州”,从儒雅文士到普通农夫,大起大落,苏公却是坦然,学起陶渊明来。张觅以为“苏轼从陶渊明的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旷达与超脱”,“从文学走向哲学,思想之深邃已非一般文人所能及”。书中所引用苏公诗词文章,亦必有述评文字,或长或短,随处可见。如《记承天寺夜游》之后,作者评曰:“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精彩的述评,与时代背景、人物心理、官场险恶、世态人情相勾联,更拓宽了诗词文章意境或主题,升华了传主的情怀胸襟。

东坡一生命运多舛,却又充满传奇色彩,可圈可点,也可悲可叹!饱读诗书、国学底蕴深厚的张觅,写作《苏东坡传》之前,显然做足了功课,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说,选材的角度与新颖的笔法,便可窥见:有王版与李版的内容丰富,却又削繁就简,择其要者,标新立异,别开生面;有林版与盖版风格,笔法更灵巧多变,诗意更浓,一派清新气象;有谢版的流畅,又更胜一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恰到好处;有李(雪莲)版的通俗,更有一份大雅,雅俗兼具,自有独特的风韵。

张觅国学功底深厚,为名人作传,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且恰到好处;也熟谙文史,述“史”游刃有余;笔法灵活多变,语言清新流畅,让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复活”。开卷品读,恍惚间,风神飘逸的旷世文豪迎面而来,在小巧精致的《苏东坡传》中相遇,实在快意之至!

2024-01-1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9159.html 1 遇见鲜活的苏东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