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困难之一是生产要素保障不足,特别是资金压力大。自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举措着力破解民企融资难题。特别是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会议精神,推动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当前,民企能不能融到资?融资成本有没有下降?融资渠道有没有拓展?笔者在广东、北京、江苏、重庆等多地调研走访,感受一线的变化。
见效:量增、价降、面扩
笔者在多地调研发现,“缺乏中长期贷款”“资金成本仍存在较大压力”等被不少民营企业负责人频频提及,折射出当下企业的融资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以来,金融部门连续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座谈会和工作推进会,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支持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3年1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在政策“组合拳”的助力下,民营经济融资呈现“量增、价降、面扩”的态势。2023年前三季度新增私人控股企业贷款4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21.6%;前11个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89%,保持在有统计以来的历史低位;2023年11月末,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已累计为140家民营企业发行的2438亿元债券提供了增信支持。
此外,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的新动能领域,金融资源投入明显加大。2023年10月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7.7%、22.1%、15.7%,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突破:多措并举解银行“不敢贷、不能贷”难题
缺乏抵押所需的固定资产、没有可供参考的信用信息……这些因素常常令民营企业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而通过担保等手段增加信用,又往往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推进银企信息共享或是破题之道。近期湘鼎机械以三一集团供应商的身份,基于与三一集团的订单通过“三一金票”供应链平台,以不到4%的利率从银行获得了600多万元融资支持。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在应收账款确权等业务流程进行变革,可增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能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八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提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这背后,需要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优化融资配套政策,着力从信息共享、创新担保抵押手段等方面,加速破解堵点痛点,为民营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环境。
成立不到3年,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从建设银行获得了1.5亿元、长达7年的信用贷款,而这得益于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大大增强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的新技术。“新药研发到上市一般要经历10年左右时间,长期稳定的资金对企业来说是一份坚定的支持。”公司创始人薛彤彤告诉笔者。
建行苏州工业园区支行行长周颖峰介绍,近年来,建设银行围绕知识产权创新了评价体系,帮助一线人员解决了“不能贷”的问题。同时,在园区、市级、省级等多项风险补偿政策叠加下,像宜联生物这样的科创企业如果产生不良贷款,银行最高可获得本金金额80%的风险补偿。
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看来,结构性工具有效发挥了正向激励作用,也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截至2023年9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余额为3456亿元,有力撬动了金融机构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
吴雨 吉宁 李晓婷 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