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2日
第01版:

汇聚爱心 情暖济宁

——我市不断完善慈善救助体系

■本报记者 鲍童

本报通讯员 路笃书

“在大学里,我会努力学习,争取每学期都拿到奖学金,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早日为家里分担压力。在生活中,我会做到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名传播正能量的人,不辜负爸妈对我的期望和大家对我的帮助。”在去年我市举行的2023年“朝阳助学”慈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受助大学新生王同学领到了慈善助学金,也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希望。

出生于农村家庭的王同学,母亲因为小时候的一场疾病导致智力受损,生活勉强自理,一家三口全靠已60岁且腿脚不灵便的父亲种地、打零工维持生活。慈善助学金的发放解了这一家的燃眉之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圆梦大学、完成学业……这仅仅是济宁慈善事业扶弱济困、惠及民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慈善总会紧紧围绕全市民生工作大局,不断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立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从科学设立项目、创新救助方式、加强管理评估入手,统筹用好捐赠款物、志愿服务、无偿援助、服务费用减免等各类慈善资源,及时将经过政府救助后仍需帮扶的对象纳入慈善救助体系,让慈善救助更加契合社会需求、更具成效、更有温度,及时把全社会的爱心善意传递给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慈善救助款物26.76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81万余户。

建立更完善的慈善项目体系,可以更好提高慈善救助的社会效用。“市慈善总会以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重点民生需求为导向,修订了《济宁市慈善总会社会救助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了《济宁市慈善总会项目管理办法》,紧密衔接政府社会救助政策,做好慈善项目的立项、变更、合并和终止事项,让慈善项目更加契合社会需求,切实提高慈善救助社会效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护佑健康”为孤困儿童购买大病保险项目,“情暖夕阳”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购买服务项目,“扶一把”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安装一字型扶手适老化改造项目,打造我省首家市级慈善驿站提供政策咨询、捐助联络、临时应急救助、便民共享服务等,一系列项目的出台,越来越便民的服务举措,受到了社会和市民的广泛赞誉。

与此同时,我市还施行了“资金+物质+志愿服务”复合型救助模式,通过开展慈善项目,扶助困难群体,统筹用好各类慈善资源,积极探索推进款物资助与提供志愿服务、购买保险产品、送技术技能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救助渠道和形式,既确保项目资金投入、物资投入,重视志愿服务力量融入,又积极考虑为困难群众“增权赋能”,着力增强慈善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困难群众经济上摆脱困境、精神上得到慰藉,更好地帮扶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保生活与促发展并行、物质帮扶与精神慰藉并进的慈善救助新路子。

而创新完善的“横向联合、纵向联动”项目运作机制,也更加有效地搭建起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衔接“通道”。“通过横向主动链接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救助信息,并建立慈善总会与群团组织、其他慈善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救助比对机制,确保了救助精准;纵向实行市级资助、县级配套、镇村基层互助、分级实施的上下联动模式,确保慈善项目有效运转,扩大了救助效果。”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举措,在有效帮扶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上学、生活、就医等难题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政府救助的有力补充,“情暖万家”“朝阳助学”“康复助医”“夕阳扶老”等项目成为闪亮的慈善救助品牌。

2024-01-02 ——我市不断完善慈善救助体系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8588.html 1 汇聚爱心 情暖济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