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郭泳志 王超 彭霄雯 李田田
今年以来,凫山街道在邹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不动摇,充分发挥西城区双向融合发展优势,实干担当,加压奋进,跑出加速度、干出高效率,不断开创“精致凫山 品质西城”建设新局面。
坚持强统筹细管理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党建品牌”提档升级。围绕“一家人”党建品牌建设,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片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五级组织体系,划分100个大网格、382个微网格,把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纳入网格事项,由党组织统筹协调、推动落实,夯实社会治理“底盘”。实施网格员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全科全能、素质过硬的“家人”服务队伍。在12个社区深化“一社区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建设,构建党建品牌矩阵。在全街道开展“党务规范提升月”活动,进一步抓基础、抓规范、抓提升,落实上级动作。激活社区治理引擎。深化红色物业126提升工程,大力推广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实施社区“两委”干部评星定级、量化赋能,社区工作者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落实社工“定岗网格”制度,推行网格员“评星定级”制度,开展“有需求 进网格 找家人”“蓝马甲”服务行动,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开通“新新驿站”服务点9处,举办“流动微党课”61场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建立党员记实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街道党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高质量开展党员集中培训。创新教育模式,对各个社区的硬件、软件和培训场所进行规范升级,建设社区教学点,增强街道党校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串联形成“1+12+X”的党员教育示范路线。强化两新领域党建。推动两新组织党建与产业培育、产业发展相融合,加强“双强六好”两新党组织建设,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落实新业态新就业群体“12345”党建工作机制,打造“街道—社区—站点”三级服务阵地。全力推进社会化移交,强化党员管理,分批次接收兖矿退休党员,对退休党员、“两新”党员加强培训管理督导。加大地企融合工作力度,常态化开展党建活动,多措并举,抓实抓紧,实行离退休党支部评星定级管理,全面落实组织设置等规范化提升。党建创新做法在新华网刊发,街道获评山东省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
坚持抓项目促创新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服务、智能仓储物流、智慧医疗养老、电子商务、智慧零碳产业等六大百亿级现代化产业集群,围绕“链主”龙头企业,成立专班,全力跟踪靠上服务,着力优存量、拓增量、强效能。强化“链主”企业培育,按照“扶强、关旧、上新、扩能”的思路,集中精力重点抓好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东华重工、兖矿物流科技、创元物业等优质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拓展企业发展能级,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及厂房,提高亩均税收效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学精用好省市惠企政策包,跟踪服务新注册企业、新上项目、新增业务,做到一站式贴心服务。围绕辖区重点企业,对兖矿博洋、兖矿智能制造、兖矿易佳等8家企业进行一对一上门服务,及时从生产经营、市场拓展、配套政策、突破奖励、金融服务等方面综合施策,全力打造集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新商贸业于一体的品质西城。定期做好与各类高校院所对接交流工作,结合辖区内主导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引入人才团队和转化科技成果,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引导企业科技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做好小微企业分类指导,根据行业不同、个体特质等特点,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小微企业实行差异化管理和服务,采取培育扶持、改造提升和引导促进等多种方式,扎实有序推进“四上”企业纳统工作,跟踪做好发展保障。大力推进招引项目落地。优化项目招引机制,加强招商人员配备,围绕龙头型旗舰型项目、科创类项目,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精准发力。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依托兖矿能源、东华重工上下游产业链,围绕兖矿智慧物流项目配套产业链,以商招商。新签约项目1个,新开工项目2个,在谈项目5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投资5.1亿元的中屿体育智慧文化体育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填补西城区智慧文体生活空白;投资25亿元的兖矿智慧物流综合产业园项目,已初步完成总部建设,正在推进陕蒙、新疆、东平陆港等运输资源整合,同时加快数字平台收购进程;东华重工技改投资1.24亿元的液压支架结构件自动化拼装与焊接生产线项目已完成社会化采购,正在组装调试设备。大力盘活闲置低效资源。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态,打造百亿级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宏河热电片区、奔腾漆业旧址综合开发,加快与山能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大悦城、新城控股集团合作,优中选优投资主体,打造邹西现代高端商业服务综合体,形成与智慧体育文化、腾迅互娱、智慧公园、凫兴夜巷彼此呼应,集消费娱乐、健身休闲、生态养生、亲子教育于一体的邹城消费新业态。截至目前,街道实现财政税收2.28亿元,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新增“四上”企业32家,金通橡胶获评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泰德工贸获评山东省瞪羚企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增长韧性不断显现,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运行态势。
持续抓进度提效率
全力建设品质西城
坚持精准规划、精致建设。以两个千亩片区开发为纲,以城建“三个百万工程”为目,纲举目张,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先建后拆、滚动开发”的方式,稳步推进三里营片区改造,走出邹城棚改新模式。大力推动九巨龙·水景苑高端住宅项目,督促加快推进室内外装饰装修进度,确保年底前交付使用。推进宏河热电厂老厂址招引项目落地,选优国内大型商业综合体运营商投资主体,规划形成品质生活区。推进西外环片区千亩开发项目,做好三迁祠片区整体规划,启动前庙一期棚改。营南一期棚改3栋楼已主体封顶,“九巨龙·水景苑”“泰和·秀樾”提前交付使用。兖矿游泳馆项目已进入改造方案审核阶段,奔腾油漆、西外环老厂房正办理手续。西南教育园区、惠及2211户的老旧小区改造等6项全市重点工程稳步进行,辖区居住环境全面提升,“品质西城、精致凫山”跃然眼前。坚持精细管理、精心经营。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建设,协助推进宏河路东段、康复路等主次干道路雨污分流项目,力争年底城市主次干道路雨污分流项目“清零”。规划通兴路、民族大街、友谊路、机厂南街等次干道路,分段实施,不断优化六纵六横路网体系。打造文明城市创建全域提升区,持续巩固全省旅发大会环境整治效果,着力做好矿建路提升工程,进一步规范提升凫山路、西外环路、顺河路立面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优化辖区路域环境。着力提升微环境实用点,开展微更新、快改造,立面改造5200平方米,绿化2000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2处,新划机动车、非机动车位3000余个,着力打造“天蓝、水绿、路畅、景美、人舒心”的高颜值城市环境。聚焦车辆乱停乱放、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城市秩序管理水平不高、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等几大突出问题,组织街道各社区、各责任单位,开展城市建设管理“顽疾”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逐条指标筛查,逐个问题破解,逐项短板补齐,逐个问题清零。坚持精管善治、精美宜居。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红色物业”建设,打造红色物业联盟,推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融合发展,从根源破解服务管理难题,建立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六位一体”治理体系,发挥“支部+党员+志愿组织”作用,全方位释放党建“红利”,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真正解决居民的“关键小事”。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进10个智慧小区建设,让居民生活环境更安全、舒适、便利。深入推进“500米便民生活圈”“15分钟活动圈”建设,加快实现民生“七有”目标。
坚持强治理优服务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多元共治,化解矛盾隐患。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街道以“一家人”党建品牌为引领,投资150余万元打造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整合综治信访、社情民意等六个办所一体办公。全面强化信访维稳,密切关注风险隐患,提升初信初访处置率,紧盯重要时间节点,落实重点事件信息畅通等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把风险隐患吸附辖区。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早解决,创新周四律师坐班制,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依托“雪亮工程”、网格员力量及城市大数据信息系统,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全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工作连续11个月全市第一,群众诉求和信访总量持续低位运行,96%以上的群众诉求化解在基层,司法调解工作获得司法部等中央及省市领导认可。破解难题,办好惠民实事。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感为重点抓好调查研究,以“三亮三比一争当”活动为引领,围绕“四下基层”要求和“守望相助 幸福家园”建设标准,由班子成员分专题开展“听真话、察实情,破难题、出实招,办实事、促发展”专项行动。通过“大走访拉家常”“流动办公桌”等活动,开展走访调研70余次,撰写调研报告12份,收集意见建议232条,全力回应群众关注的物业、停车、供水、取暖等热点难点问题100余个。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承诺践诺活动,为群众办实事1100余件,切实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石家庄社区延时错时服务、后庙户营社区水管改造等为民服务办实事的举措被人民网和《中国县域经济报》报道。服务提质,强化兜底保障。强化养老服务,立足“老有所养”目标,建设街道、社区两级“一中心多站”老年服务平台;对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共计3户家庭及时落实政策,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组织社工、网格员和志愿者定期提供免费上门服务80余人次。落实帮扶政策,做到100%应保尽保、应退即退,严格分类分档施保,加强低保动态管理,认真落实审核制度,确保低保金发放到位,截至目前,已为城市低保34户57人发放城市低保金26.15万元、农村低保27户45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9.11万元。强化医保管理,整合辖区资源,优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医保、民政、卫计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打造“15分钟医保圈”,今年以来,异地住院医疗费用报销53人次,新生儿医疗保险参保登记100余人,参保扩面新增缴费143人,核实异地参保150余人,受理医疗救助6人,新增协议定点医药机构申报4家,窗口业务咨询700余人次。凫山街道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