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第126版:118石桥

党建引领 文化铸魂 绘就天蓝水绿的生态画卷

——太白湖新区石桥镇乡村振兴建设纪实

本报通讯员 武海涛

在这里,最美的风景就在您的脚下,春看花、夏赏荷、秋采摘、冬慕雪;在这里,最厚重的文化就在您的身边,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孝和文化……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石桥镇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战略部署,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整合辖区优势资源,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文化生态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先后荣获“山东省省级文明镇”“山东省卫生乡镇”“济宁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济宁市信访工作示范镇”“济宁市干事创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23年石桥镇连续第8次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名列全市第3名、全省第27名、全国第288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石桥答卷”。

1、党建领航,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太白湖新区石桥镇地处南阳湖畔、泗河之滨,自古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曾经发生过很多革命故事。当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党员教育基地,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石桥镇聚焦强堡垒、育头雁、兴产业、优环境、育文明,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以党建引领添动能,以发展融合促振兴。构建起了党建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围绕基层党建全面过硬,实施“1626”强基固本工程。通过印发《石桥镇加强党的建设2023年工作方案》,分类制定党组织“明职亮责”“实事承诺”40条党建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全镇220余名村(社区)两委成员职责,统一公示村居承诺为民实事项目120余条;开发“志愿石桥”积分兑换服务平台,打造“党建+志愿服务”模式,成立“1+7+N”志愿服务队伍150余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800余次,在全镇形成人人都担当,人人都作为的良好氛围。

深化“党建+产业”头雁领航行动,扎实开展“村企联建”活动。根据各村特色资源,采用“政府架桥、村企联建、集体增收、村民受益”的模式,组织全镇32个村与26家企业签订“村企联建”协议,构建村企互利共赢合作模式。通过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先后完成栗河崖莲藕种植产业园、罗场农产品储备库、张桥西村厂房等11个产业项目建设。扶持新闸村发展2000亩藕虾稻蟹混养种植,培育了石桥肽桃、齐营西瓜、刘营西红柿、陆桥火龙果、栗河无花果、新闸莲藕等优质农产品。

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路径。坚持以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为抓手,梳理打造了“孝和治村”“党建+工匠文化” “红色记忆” “党员三亮三比” “党员巷长”等系列党建品牌。通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和“多网融合”社会治理平台建设,全力构建五级网格纵向递进工作架构,将“党建、综治、计生、创城”等各类治理功能全部聚集下沉网格,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效率,真正实现“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今年以来,北王一村、吴家湾村、孙道口村分别获得首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等荣誉称号。苏庄村先后被评为“济宁市群众满意网格”,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干事创业好班子”,北王一村获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2、以文培元,打通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在这里传统文化、泗河文化、金石文化、红色文化……多元素的碰撞,带给您与众不同的享受,该镇深挖、解析、保护、传承古泗河流域地方文化基因,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留住“乡愁”,让石桥形象独具地域文化情怀。

石桥镇坚持全方位布局文化振兴,聚焦乡村文化塑形,传统文化提升,红色文化引领,提出了开展文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文化重塑、激发乡村文化潜力的新时代文化振兴路径。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场所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覆盖率达100%,新配、更新健身器材80余件。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惠民演出活动,落实巡回演出155场次,开展公益电影播放450场次。持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相继举办“新春送万福”“广场舞大赛”“消夏艺术节”“趣味运动会”“公益书法班”等各类主题鲜明的群众文体活动20场,参与群众达到1万余人次。成功举办“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美丽庭院”评比活动。积极参加省级文明村评选活动,截至2023年省级文明村数量达到9个。

盘活优秀文化资源。围绕“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这一主题,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乡贤文化、古泗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元素,在张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相继建成孙扩图乡贤文化馆、“鲁南大突围”红色记忆馆、泗河金石博物馆、军事模型馆等项目,形成集泗河文化、传统文化、廉洁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文化阵地,以“党建引领、融合共享、服务群众”为理念,打造党员现场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文化“两创”基地,推动基层教化育人、服务群众、社会治理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基地建成以来,每年约有820余个市内外团体,个人前来参观学习达10万余人次。

3、生态宜居,铸就乡村振兴“无价之宝”

在石桥镇有一条省级最美乡村公路——小荷花路,被当地群众称为“爱情隧道”,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微风吹拂,柳条随风飘扬,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石桥镇深入贯彻“两山”发展理念,锚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战略,全力推进河湖水系生态环境修复,积极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行动,全面铺展天蓝水绿的生态画卷。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人居环境五年提升行动,坚持从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入手,一体化推进农村厕所粪污、生活污水、黑臭水体、畜禽粪便治理,累计完成户厕改造11896户,农村专人管护公厕普及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以上,省市级美丽乡村创建数量达到18个,“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达2871户,人居环境多次在全市督导考核中名列前茅。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持久战,全力落实“林长制”“河长制”,不断健全河湖管护机制,推进镇村河(湖)长开展巡查;扎实推进林业增绿增效,完成投资1460万元的新闸、辛店绿满乡村绿化项目。全力推动南四湖流域河湖水域岸线“清废行动”,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化肥农药和农村面源污染减量增效的体系基本形成。

丰实采煤塌陷地治理有效路径。石桥镇紧邻济二、济三煤矿,全镇采煤塌陷地总面积达2.3万亩,自2009年起,石桥镇抢抓政策机遇,提前编制土地预复垦方案,通过抢救性抢土复垦、发展台田、发展旅游观光区等三项举措,把历史包袱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空间。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经验、“生态+产业”丰实塌陷地治理路径相继被大众日报、中国农网、中国网(文明中华)等媒体宣传推广。建设以人工湿地治理、生态产业开发和土地复垦复种多轨发展之路,统筹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资源利用,采用多元化投资模式实施土地投资整治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治理改造基础上,利用治理后的土地和生态资源,引进济宁三强乳业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打造了以三强乳业农牧生态科技园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带动了周边村9000亩土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800万元,年增加周边村集体经济110余万元。

4、动能澎湃,按下飞速发展“快进键”

《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布,将石桥片区建设纳入济宁市“一主、两翼、三轴、五片”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定义为“济宁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区,2023年3月26日,太白湖新区石桥片区开发指挥部正式揭牌启用,按下了新区三年蝶变行动的快进键,预示着石桥镇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未来,石桥片区将聚焦新区实体产业基地和乡村振兴主战场功能定位,围绕“2+3+N”产业体系,着眼促进全域资源合理布局、科学配置。打造临菏路北部中西南北差异化发展的四大主体功能区。在北部,打造高品质文旅商区和数字产业新城;在中部,打造精致城镇和市级乡村公共服务能力示范镇;在西部,争创城市零碳发展转型示范区;在南部,依托济微高速、济邹高速、宁安大道等便利交通条件,打造电商物流产业园。

同时,围绕临菏路以南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紧扣文旅产业做大做强、都市农业扩容提质,招引文化项目;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依托政和科技企业孵化功能,招引迁入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与大院大所技术合作,建设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

未来可期。石桥镇将按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总要求和济宁市乡村振兴“13588”工作布局,围绕石桥片区开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2023-12-26 ——太白湖新区石桥镇乡村振兴建设纪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7614.html 1 党建引领 文化铸魂 绘就天蓝水绿的生态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