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第125版:117接庄街道

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

本报通讯员 李越峰

从文化传承创新中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

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不仅是经济重镇,更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从“樊迟学稼”到“郑子讲学”,从“灌婴征战”到“康熙南巡”,从“梁祝”演绎千古绝唱到宋氏“相卜国桢”,从万里同志三贾讲学到七烈士就义丁庄,接庄街道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如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时代价值,从而为接庄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和智力支撑”成为街道一个发展命题。近年来,接庄街道立足丰富的传统文化优势,创新实施“六个融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接庄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让鲜明的文化印记绽放新时代光彩。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心坚定

万里同志在西贾化名讲学和正式入党的斗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当地进步青年的斗争精神,在济宁周边播下了革命火种。丁庄七烈士的光辉形象,时刻提醒我们勿忘来时路,激励我们永向前。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街道成立编撰小组,通过研究史料和走访群众,梳理出了万里西贾讲学这段珍贵历史的真实细节,还原了历史,撰写了《万里在西贾》,该书入选《印象接庄》《接庄街道志》,入藏济宁市政协文史馆。并把万里三贾讲学和丁庄七烈士的红色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篇章,在接庄博物馆展陈,时刻提醒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街道党工委充分利用主题党日、“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常态化长效化组织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和学校师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励志教育和干部政德教育等,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切实把红色基因融入接庄街道广大干群的精神血脉中。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夯实

据史料记载,康熙“南巡”途中,得知辖区一宋氏家族史绩斐然、名声显赫,所信崇的“忠孝仁义长”与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一脉相承,赐题“相卜国桢”四个大字,以表其忠贞。近年来,街道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标准原则等,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等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为基层党建铸魂赋能,探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基层党建,探索创新“党建+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模式。在机关,把“廉情十分钟和干部大讲堂”作为党工委会会议不动议题,传承廉政文化,弘扬清风正气;在村级,每月例行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活动,丰富组织生活,涵养为政之德;在学校,打造“红源致远”党建品牌,讲好红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奏响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最强音;在为民服务中心,以“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为服务导向,创建“一次就捷”155党建品牌,让为民服务无死角、更便捷。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培训

街道抓牢日常教育,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党员学习《印象接庄》《责任接庄》《走进接庄》等书籍,正心修身、以文化人,培基固本、增强党性。开展专题教育,利用接庄街道党校、儒学讲堂等场所,用好“干部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推行“流动党校”模式,选派理论宣讲志愿者深入社区村居、企业工地和田间地头开展理论宣讲。强化政德教育,依托接庄博物馆,结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展陈板块,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教学方式,把新时代政德要求讲到党员干部心坎里、讲到党员干部头脑中,帮助党员干部正心明道、涵养政德。积极开展全民阅读进机关活动,在机关设立图书角,进一步夯实领导干部从政之基。2021年接庄街道获得“书香机关”荣誉称号,2021年接庄街道党工委获得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称号,2022年接庄街道获得“济宁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接庄街道办事处获得全区“最美青年集体”荣誉。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

接庄街道深入挖掘“郑子讲学”蕴含的“以礼化人、以乐乐人”的治理精髓,积极借鉴灌婴“重民生、讲仁爱”的民本思想,挖掘“共建、共治、共享”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接庄街道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治理体系。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网格化管理“12335”工作法(一个品牌、两个会议、三本台账、三支队伍、五项制度),有效提升了服务基层群众、化解信访矛盾、排查安全隐患、处置突发事件、应对网络舆情等基层治理能力。以红色物业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目前,已完成城市转型的6个村居(王回庄村、前栗村、后栗村、前苏村、后苏村、高庙村),按照“每个村组、每个楼栋都有党员和网格员”的工作要求,均已完成红色物业打造,依托红色物业平台,广泛凝聚党员群众参与小区建设管理,红色物业已经成为街道传递党的声音、收集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小区纠纷的重要力量。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基层治理高效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率,综合各类端口平台,建立“智慧治理 放心接庄”社会治理中心,将党建、综治、民政、市场监管等工作纳入统一网格,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整合对接、信息资源联通共享,对社会治理“大数据”进行分类梳理、综合分析,为街道加强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日常问题直接交办,复杂问题提交分管领导协调,确保各项问题及时解决,在做好综合执法、交通治堵、社会治安、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接庄连续4个月获得全区群众满意度综合考评第一名。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业振兴

如何把文化优势变为发展优势,以文化振兴推动产业振兴,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中,接庄街道深入挖掘“康熙南巡”“樊迟学稼”“英台故里”“行宫春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依托辖区济宁二号井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坚持“生态+文化旅游业”,充分嫁接本地传统文化,成功打造“十里水乡”生态治理项目,景区内布置了接驾码头、“梁祝”蝴蝶园、十里花海等具有接庄街道鲜明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成为一处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和涵养财富的“乡村聚宝盆”。助力“广育堂”发展壮大,山东广育堂国药有限公司作为济宁高新区医养健康产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更加高度重视传统医药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将传承古法技艺与研发创新结合起来,探索研制出众多优质中药新药,尤其是“二仙膏”,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技,历经十三道工艺,充分保留了中药材最有价值的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了中药膏方在中医药领域的先河。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培育

精神文明建设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好。去年以来,接庄街道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总结提炼出“‘1+2+3+N’宣讲工作法”(聚一群人、搭两个台、树三个品牌、讲N个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明新风入脑入心,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街道凤鸣艺术团、戏之缘艺术团和蔡庄庄户剧团,常年坚持义务演出,为辖区居民及周边地区居民送上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剧团结合国家政策和形势,新编的《不孝儿赶爹》和《打金枝》等剧目颇受欢迎,让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受教育受感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022年至今,接庄街道有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火爆全网,他就是辖区退休教师王广杰,因为每天坚持在网络上义务直播电工电学知识,通过网络把毕生所学向广大网友殷切传授,让虚拟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广袤的精神家园,通过互联网办成了一所不设门槛、没有墙壁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起满满的正能量,2022年,王广杰获得“感动山东”网络人物,他的事迹更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银发知播”集体奖、“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山东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他用不平凡的大爱和坚守温暖了时代。同时,街道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为老、为小、为困、为心、为需“接庄五为”志愿服务品牌,入选《习语润儒乡——济宁市基层宣讲工作经验选篇》,获评“济宁市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称号,精神文明建设在接庄遍地开花。

2023-12-26 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7612.html 1 本报通讯员 李越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