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宏秀 齐腾
近年来,梁山县水泊街道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全域式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全方位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个治理有效、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魅力水泊街道正款款而来!
强化顶层设计
健全城市基层党建架构
街道统筹高位推动。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点题,街道党工委召开会议专题部署,将城市基层党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领导班子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抓党建落实“一岗双责”的重要内容,党工委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要求,严格落实责任。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城市党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安排、调度。
四级联动一体推动,将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一个有机运转的整体,全面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统筹—社区党委主管—小区党支部主抓—楼栋长服务到户”四级联动体系,将四级联动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志愿服务、安保维稳、安全生产和环保突出问题整治等工作有效结合,党员先锋示范作用明显,各路工作齐头并进。实行党建联席会,定期举行例会部署推动工作、研究解决问题,实现四级组织有效贯通、协调联动,形成坚强有力的城市基层党建“动力主轴”。
夯实城市党建基础。全面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2023年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41人,进一步优化社工队伍年龄学历结构。每年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及社区工作者培训,举办社区擂台赛,有效提升社区干部能力素质。持续强化党建阵地,开展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扩面提质工程,通过置换、整合、购买等方式,灵活推进场所面积达标。注重整合资源,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及小区“红帆驿站”,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红色阵地。
织密组织体系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在水泊街道,处处都有“小巷红骑手”,街道发挥快递员的优势,创新“小巷红旗手”品牌,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以“治理精准、服务精细”的发展理念引领新业态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水泊街道深化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探索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聚焦聚力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服务供给,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治理效能,针对小区治理主体自治力量薄弱问题,街道整合各类资源,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开出了“小区病”治理良方,完善了“微治理”工作体系,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创新社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依托大义社工社会组织覆盖范围广的优势,以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以社工站为支撑,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通过打造社工站视角下的“4+3”党建模式,搭建四大平台促进“六社联动”,打造三大阵地助力全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坚持党建引领下的“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协商共治理念,打造“红帆社工站”“红帆驿站”“红帆社工室”三大阵地,倾听群众呼声,对社区居民反映的难题,召开居民恳谈会,组织各方代表充分沟通协商,通过改变社区环境促进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参与,增强社区自治能力。
街道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以“党建+”模式,拓宽新业态群体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提升新业态党建工作融合力。“党建+发展”,结合星级党支部创建和“双强六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在辖区内创建一批“党建强、发展强、服务品质优、社会形象优”的双强六好新业态五星级党组织;“党建+公益”,引导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安全隐患排查、社情民意反馈等志愿服务;“党建+治理”,发挥快递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走街串巷、熟悉所负责区域的优势,开展“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越来越多的快递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化身为社区的“宣传喇叭”“民情前哨”“流动探头”,使“小群体”融入“大治理”。
以“红色物业”推进基层治理。全面推进“良善物业 红心向党”建设工作,切实把物业服务建设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以党员为骨干组建服务群众的先锋队伍,把党的组织有效嵌入物业企业。将党支部建在物业上,在全街道物业公司分别设立党组织,形成以社区党委为统领、物业公司党支部相协调的治理合力。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机制,推进物业服务企业日常经营与党的建设、业委会组建运行与党的工作、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定期协商会议制度,引领物业企业有效融入基层治理。
完善工作机制
规范城市基层党组织运行
以共驻共建构建“红色联盟”。联合辖区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建立“红色联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商共建会议,寻求“最大公约数”,以推动“双报到”工作为抓手,通过落实资源、需求、共建三张清单,重点围绕解决老旧小区治理、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等焦点问题,每季度实施一批共建项目,与“双报到”单位和报到党员进行协商共治,截至目前,共解决民生、物业等实际问题600余件。
以清单管理规范权力运行。为切实解决部分社区权责不清、服务不优、监管缺位及运行不透明等问题,建立包括党务管理、事务管理、政务服务等18项的社区小微权力清单,并逐项建立办理流程图,全部进行公开,全面规范权力运行,优化社区议事流程,引导社区干部依法履职、社区组织规范用权,构建权责明晰、运行规范、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社区权力运行机制。
以平台创新加强服务能力。建立“聚议听”议事机制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坚持党组织引领、各部门统筹、社会组织参与、居民积极作为、多方议事协商的工作理念,“聚民智”“议民事”“听民声”,逐步形成“小事不出楼门,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的协商治理模式,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百米。不断完善“民呼我为”响应机制、“邀约协商”民主机制、“回应性社区”治理机制,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补充,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围绕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群策群力为居民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