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孔红丽
今年以来,大安镇在兖州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两河两区一中心”为总体发展规划,坚持“工业强镇、宜居美镇、和谐兴镇”不动摇,重点抓好化工园区、物流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区”发展,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全面开创新时代大安镇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经济发展交出“新答卷”
经济指标稳中向好。2023年1至11月份,全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2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亿元、同比增长30%。项目建设成效凸显。国际陆港海关监管中心正式封关运营;金大丰年产5000台多功能收获机项目竣工投产;中储粮济宁直属库粮食仓储、白象食品方便面生产扩建、碧海化工年产4万吨磷酸盐、龙腾化工年产3000吨橡胶硫化促进剂等4个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福永利年产3万吨二氟甲烷项目正按节点加速推进。签约引进项目6个,新纳统项目18个,其中技改项目16个,4个项目已上报纳统材料等待批复。筛选确定了13个省市重点项目,其中成功入选省重点产业项目2个,组织申报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4个。企业培育有力有序。新增“四上”企业29家,成功培育8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家市瞪羚企业、2家省瞪羚企业、3家省专精特新企业、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山东金大丰机械有限公司先后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乡村振兴收获“新成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覆盖开展防止返贫监测集中排查,今年共计入户走访12455户37368人,发现识别监测帮扶对象2户9人;持续推动“两不愁三保障”及兜底保障政策落实落地,共计发放“雨露计划”补助金7.8万元,281户脱贫户与4户监测对象参保率达100%。产业振兴提档升级。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肉牛养殖、瓜蔬菌规模种植为基础,按揭发展、合作联营为纽带的复合型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项目经营体系。目前,前白楼村珍稀食用菌种植项目、裴家院村食品加工厂项目、和谐家园新村肉牛养殖项目、龙湾店村果蔬种植项目等一批特色产业全面起势、提档升级,平均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开创了产业振兴新局面。人居环境日臻改善。聚焦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等重点,以“信用+”人居环境整治、“1234”工作法为抓手,抓好“地面”清洁,实施“立面”提升,聚焦“顶面”整治,推进“水面”久清,常态长效,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今年共清运生活垃圾7300吨、清理建筑垃圾200余吨、清理杂草、秸秆350余吨、清理路域15条60公里、清理捆扎飞线15000余米。
民生福祉取得“新提升”
民生实事全面推进。聚焦医疗、教育,定期开展集中义诊75次、家庭医生巡诊3000余次,教师家访13500户次,3家中小学被评为济宁市“百强乡镇学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发挥“每日打卡”“一月一主题”“三级包保”“广场夜话”“红小帮”等机制优势,建好联系群众纽带,共计收集并妥善解决群众意见建议856条,受理群众事项近5000件,服务群众13000余人次,真正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不断加强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打造前官村民俗馆、西垛家风家训馆、东葛店回族村村史馆,传播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今年以来,举办了全镇“农民歌手大赛”“趣味运动会”“民俗文化节”“棋牌赛”“篮球赛”“文艺表演”“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10余场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积极落实居民医保报销优惠政策,今年以来,该镇住院报销共计3586万元,惠及7823人,门诊报销共计73万元,惠及15336人,门诊慢特病报销375万元,惠及1209人。扎实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推进低保扩围增效、提升“一老一小一困”帮扶力度和救助水平,新增低保对象34户63人;发放走访慰问金7万余元,救助金1.16万元,切实推动民生改善,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一排底线”全面守牢。一以贯之抓好安全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问题图斑整改,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保、维稳安保等底线工作,扎实开展“平安大安”建设及“平安夜巡”行动,持续为群众安全感“加码”,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治理解锁“新密码”
大安镇聚焦民生领域改革创新,全域推进党建引领“信用+”体系建设,依托“端信兖州”文化内涵,积极打造“信安家园”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因村制宜将“信用+”体系融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理论宣讲、美丽庭院、矛盾调处、“三扶”等多项工作,聚力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充分释放出党建引领谋发展、信用赋值促振兴的乡村治理新动能,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镇域特色的乡村治理新路径。打造红色“信用+”队伍。各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广泛参与的形式,打造党员“举旗帜”、群众“展形象”的红色“信用+”队伍。目前,大安镇村村拥有“信用+”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六步工作法”丰富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途径,调动群众全面参与村级事务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走出“信用善治”道路。通过“一村一栏”宣信用、“一户一牌”亮身份、“一村两榜”晒信用、“一月一星”评先进、“一季一兑”强动力以及“信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开展,激发群众共谋善治的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广思路,全面打造符合镇域和村庄实际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信用+”管理、评审及“信用积分兑换”激励体系,着力构建起以“信用+”建设为依托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今年以来,开展“信用+”人居环境、“三扶”等志愿服务活动1100余场次,开设信用积分兑换超市46所。倡导“共谋共管”理念。推进“红黑榜”机制,开展信用积分评比,逐步形成了人居环境整治“门前五包”的长效机制,形成了争当“诚信之星”“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好婆婆好媳妇”的新风尚,群众更加热心于村级管理和公益服务事业,激发出每名群众内心的主人翁意识,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形成了“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新风气,实现了“组织添活力、党员有作为、群众得实惠、村居更和谐”的预期目标。今年以来,大安镇辐射带动党员群众1.5万余人次,直接节省村级支出110余万元。
现代农业走出“新路径”
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发挥省级农机特色产业集群和粮食加工产业集群优势,加快现代农业种、护、收、晒、储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红地种业、齐鲁种业、众人信科技有限公司3家规模以上良种生产经营企业,三家制种企业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大豆、玉米等品种30余个,带动形成了10.8万亩良种培育基地。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培育了金大丰、国丰、大华宝来、爱科大丰等知名农机生产品牌,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主力军作用,以农机服务能力提升带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今年夏收,大安镇作为主会场承办CCTV-17《中国三农报道》麦收开镰活动;CCTV-1“新闻联播”及CCTV-13“朝闻天下”栏目分别报道大安镇小麦丰收情况。主动开放镇村大院、文体广场、村级连接路、闲置厂房等公共场所,满足粮农晒粮需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集成振兴路径,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特产馆,与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成为鲁西南首家北京农产品直供基地。加强产销全链条服务,系统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助推产业振兴,打造东葛店村“兴村富民”乡村振兴电商联盟基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珍稀食用菌、手工煎饼、果蔬、肉牛等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年产值可达7000余万元。
民族团结开出“幸福花”
深入实施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1361”行动工程,大力提升东葛店回族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改建东葛店村东西主干道3条,完善法治广场建设1处,实施了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墙体彩绘美化工程等。常态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活动,如“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读书会、普法宣传、劳动主题日宣传等50余场。坚持以群众增收为中心,调整优化民族经济结构,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建立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制定项目库,指导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近年以来,建设规模养殖基地1个,成立种植合作社1处,发展致富项目2个,发展规模养羊专业户36户,养牛专业户12户,蔬菜种植面积397亩,年转移劳动力470人。多层次开展文体惠民活动,如母亲节感恩母爱观影活动、“六一”儿童节文具捐赠活动、拔河比赛、篮球赛等,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今年6月底,大安镇东葛店回族村被评为济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