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渠婷
开发区是工业经济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已成为推动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放眼今日之嘉祥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的热潮方兴未艾,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澎湃涌动。
近年来,嘉祥经济开发区按照“扩容、提质、增效”总体要求,凝聚“心无旁骛攻主业”的正确发展道路,全力以赴抓招商、抓产业、抓项目、抓服务,不断推动开发区向好、向快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节能高效、生态环保、错位发展、协同推进格局,全力打造全县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现代产业集聚区、体制创新先行区、科学技术创新区、对外开放先导区。
谋定而动,落地有声。嘉祥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1年,2003年被批准为市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4年,济宁市进行区划调整,县委县政府重新选址规划建设了新的开发区,构建了“一区三园”(一区:经开区;三园:化工产业园、高铁产业园、临港产业园)的发展管理模式。目前,开发区共有企业120家,规上工业企业63家。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0.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3.5亿元,税收收入3.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702万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34.11亿元。高铁产业园成功入选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园区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嘉祥化工产业园入选全国第六批“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山东省科技孵化器基地并获批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十四五”以来我市首家获创建资格的单位,在全省化工园区安全评审中获批较低安全风险等级(D级)。国有平台公司园祥集团荣获AA主体信用等级评定,评级展望为“稳定”,为该县国企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对标一流 “一区三园”产业培育结硕果
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技术走出实验室,一次次创新多点生花。嘉祥经济开发区紧扣全市打造先进制造业“231”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分别编制了开发区“一区三园”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推动开发区“一区三园”错位发展、协调并进,重点布局有机颜料、碳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装配式建筑、现代食品等产业集群,积极拉动产业链条,带动产业链条企业共同发展。建立了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构建了“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培育创新主体、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育高层次人才,产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传统产业发新枝。化工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以世纪阳光为龙头的有机颜料产业集群,以山东世纪阳光科技有限公司红、黄有机红颜料系列产品为主导,山东世纪连泓新材料有限公司蓝色、绿色颜料为补链,积极推进上海盈颜紫颜料落户,打造有机颜料全产业链图谱。其中,六项中间体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有机颜料综合实力位居行业前三。以益大新材料为龙头的特碳新材料产业集群,主要汇聚了辰星碳素等碳材料生产企业,其中,益大新材料超临界萃取和多相梯级分离技术填补了国内高端针状焦的空白,打破国内外高端针状焦市场的垄断,油煤混合系针状焦产能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以祺添新材料为龙头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主要汇聚了祺添新材料、金仕伦、德圣源等10余家重点企业,产品覆盖诸多领域,为园区拓展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提供了助力。
临港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以嘉冠集团、新希望六和为龙头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高铁产业园发展碳基新材料、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等板块,初步形成了以德丰重工为龙头的装配式建筑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以洪润电碳、恒圣石墨为龙头的碳基材料产业集群。
延链补链 招商选资另辟蹊径
“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招什么,聚焦培育‘一区三园’主导产业链,启动编制开发区‘一区三园’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机颜料、特碳产业、新能源产业链招商图谱,发挥以商招商优势,创新产业链招商方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嘉祥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开发区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80余个,累计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引入了世纪阳光、山东益大、辰星碳素、祺添新材、德丰重工、亿泰焊机、冷链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
嘉祥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磁场”是如何形成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看家本领”。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加强工作力度,从推进手续办理、项目潜力挖掘、外出招商等多角度持续发力。严格按照省市相关规定、专家评审论证、县重大项目会议研究等入园要求,紧紧围绕现有主导产业,结合“强链、补链、延链”的发展理念,根据三大产业园的产业链条精准定制式招商。
开发区将化工产业园重点以高端精细化工产业为主导,以世纪阳光、益大新材料、祺添等龙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为重点招引方向;高铁产业园重点以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德丰重工、瑞芯电子、洪润电碳为龙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为重点招引方向;临港产业园以现代食品产业为主导,以嘉冠油脂、新希望六和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条为重点招引方向。三个园区协同并进、共同发力,实现产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加速产业资源大量集聚,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着力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品牌特色的优质产业,打造企业集聚新高地,助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招才引智 科技创新迸发活力
园区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嘉祥经济开发区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推动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鼓励企业创新,重视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
吸引人才,政策密集出台“干货”满满。开发区引导企业规范实施技术管理制度,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研发路线。根据主导产业需求编制人才招引目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领军人才及团队、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力度,对院士等符合条件的顶尖科技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扶持。持续加强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产、学、研、用”方面的合作交流,与济宁技师职业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签订定向委培协议,积蓄发展活力加强人才培育,建立完善的、高效的、灵活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不断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连环出招见实效。2022年开发区柔性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10余人,协助人才办为15家助企攀登企业配备了科技副总。创新平台遍地开花,开发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拥有油系针状焦工程实验室、有机颜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省级平台41个。知识产权结硕果,开发区累计获批知识产权总数1199项,其中,发明专利104项,实用新型952项,外观专利49项,软件著作权94项。产学研合作亮点多,目前益大新材料、世纪阳光、德丰重工、盈和电子等20余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3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筑巢引凤 基础设施彰显硬实力
行走在嘉祥经济开发区,道路宽阔,管廊四通八达。嘉祥经济开发区实行高层推进、挂图作战、加严督导,坚持高起点规划,聘请了上海华谊工程有限公司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国内一流研究院共同编制开发区“一区三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经开区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安排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环境容量等,实现园区功能最优化。
园区内路网框架初具规模,新改建道路 14.3公里,形成了“四纵五横”的交通网络,相应的给水、雨水、照明、弱电设施均已配套完成建设。园区供热公司一期具备了25吨/小时的供热能力(两台25t/h锅炉,一用一备),二期建设具备了130吨/小时的供热能力(两台130t/h锅炉,一用一备),已满足园区企业供热需求。园区公共管廊现已建成约6.25公里,铺设管径275毫米供热主管网约3.44千米,同时统一铺设架空了物料管道、污水、计量用数据通讯光缆等,可有效降低区内企业间物料输送和公用工程供应成本,实现了上下游产品链一体化。
供水设施建设完成了提水能力4万吨/天的薛公岔河提水泵站,现已建成能力1万吨/天,并配套建设完成园区工业供水管网约9.7千米。污水及固废处理设施先进,嘉祥阳光水务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能力一期为1万吨/日,二期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2万吨/日,外排废水达到城镇一级A的排放标准。配合污水处理厂建设了人工湿地,总占地面积约164亩,经湿地深度净化后,排放至薛公岔河,建设了危废处置中心。
科学规划,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结合园区在谈、拟开工项目情况,开发区积极对接上海华谊、上海同济设计院,充分调研园区发展状况,高标准编制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待化工产业园扩区完成后,适时启动4.2公里的振兴路、顺兴路、园进路等道路新建及1.1公里南外环西延,根据项目落地情况,扩建公共管廊、工业供水、供电线路、燃气管道等其他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另起炉灶建设一个新开发区,到如今的“一区三园”,嘉祥经济开发区走出了一条创新实干、开拓进取的奋进之路,展望未来,嘉祥经济开发区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