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回望来时路,太白湖新区从成立、成长到蜕变,迈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
一张蓝图绘到底,感恩奋进立潮头。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太白湖新区锚定“鲁南总部基地 北方数字新城 全国一流城市会客厅”奋斗目标,按照“3635”工作布局,提速实施三年蝶变行动,构建完善“2+3+N”现代产业体系,聚力主攻绿色低碳经济、总部经济、有税经济三大方向,积极主动融入济宁都市区建设,奋力谱写太白湖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济宁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太白湖新区力量。
发展成就鼓舞人心,崭新征程催人奋进。1-10月,太白湖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6亿元,税收占比89.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40.1%,实际利用外资4459万美元,经济社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三大板块竞相发展 打造全国一流“城市会客厅”
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太白湖新区逐步构建完善“2+3+N”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厚植发展动能,在发展格局上,三大板块竞相发展。推动许庄街道围绕“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定位,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文化旅游、政务服务、现代金融、康养托育、电子商务、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人气聚合、资源集合的中央活力区(CAZ);推动石桥镇锚定绿色强镇、数字新城、文旅商区功能定位,以方特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济东数字产业园为带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培育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建设创新要素高度整合、新兴产业高度集聚、数字实体高度融合的中央科创区(CTD);推动太白湖景区围绕提品质、强供给、聚人气,整合盘活现有资源,启动实施露营地二期、亲子沙滩、研学游基地、观荷亭台、湖畔茗园、休闲商街、美化亮化、文化氛围提升“八大工程”,完善旅游功能,增加资源供给,全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初冬的清晨,雾气弥漫在太白湖景区湿地公园上空,园内的植被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各种野花和湿地草木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展现出独特的生态之美;夜幕降临,太白湖新区运河路、奥体路、火炬路、圣贤路等路段,特色花灯全线亮起与地标性楼宇灯光相得益彰。
近年来,太白湖新区全力提升公共配套和城市品质,推进“花满新城”“光耀新城”“智慧新城”三大工程,把新区建设成为美誉度高的城市名片、开放度高的城市会客厅、舒适度高的康养旅游胜地。扎实推进“花满新城”行动,对火炬路、圣贤路等7条主干道及太白湖景区实施总体绿化提升,完成运河路、京杭路、荷花路3条主干道示范段建设,建成“口袋公园”3处,老运河两侧播种观赏油葵20多万平方米,全区先后投入花卉150余万盆(株),提升草花面积5万余平方米,市民公园、市儿童公园等5处景观入选全省公园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扎实推进“光耀新城”行动,围绕“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品质新城”主题,融合诗词文化、运河文化等元素,今年新增鲁泰大厦、国投大厦、阳光颜料大厦、永昌大厦亮化项目,完成三大片区楼体及京杭运河特大桥亮化恢复,全区亮化建筑达387栋,多层次、立体化的华美夜景彰显城市温度与活力。扎实推进“智慧新城”行动。同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产业招引培育,新增5G基站106个,主城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启动实施天网工程二期项目,完善提升数字城市管理中心,积极推进“济宁市智慧停车试点区”创建,接入智慧平台停车泊位4000个,城市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民生普惠幸福感攀升 打造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太白湖新区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力打造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持续推动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
加大就业促进力度。把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办“春风送岗”“民营企业招聘月”“人才夜市”等专场招聘活动43场,达成就业意向2800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00万元。大力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31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66人,通过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上岗752人。
完善教育医疗配套。围绕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信息化赋能教育教学,建全配齐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实施中小学261口教室照明提升工程,全区优质幼儿园占比63.3%,太白湖新区成功入选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抢抓济宁市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机遇,做实城乡医联体,推行“1+2+1+N”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签订服务协议5.3万余份,开展义诊活动54次,服务7127人。
大力发展康养托育事业。以培育“幼有善育、以爱托举”特色品牌为抓手,构建“家庭照护、社区统筹、托幼一体、社会兴办、单位自筹”的“五位一体”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今年新增婴幼儿托位480个,千人托位数6.1个。活力型CCRC(持续照料老年社区)社区弘儒颐园开业运营,新增床位300张。实施“银龄安康”工程,为2.2万名老年人免费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南风花园成功创建国家级老年友好型社区。
持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制定社区物业管理考核评价办法,以考评督促社区环物委和业委会依法履职。水运雅居入选山东省“加强物业管理、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南风花园成为全市深化提升“儒风济宁 红色物业”建设暨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年推进会议现场观摩点。
做优做强网格治理。以打造“太好办”社会治理品牌为抓手,不断深化网格化治理模式,划分镇街一级网格2个、社区(村居)二级网格57个、三级基础网格219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100余名,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网格党建模式,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新区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智慧平台入选2023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南风花园入选山东省改革创新先行社区。
全力解决民意诉求。打造网信、网警、网格化、政务服务热线“四位一体”的联合作战中心,覆盖10大类1800多个事项,构建民意诉求闭环解决机制。1至10月,共办理群众诉求31257件(次),按时办理率100%,问题解决率、回访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
绿色低碳高质发展 培育现代产业生长沃土
如今的太白湖新区,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新区坚持以绿色低碳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构建完善“2+3+N”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厚植发展动能,入选省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试点产业园区。
聚力抓产业,动能支撑不断加强。文化旅游提质增效。加快建设重大文旅项目,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12个大型场馆完成主体建设。成功举办太白诗词吟诵大会,中华诗词学会吟诵工作委员会在新区成立。实施太白湖景区品质提升工程,持续增加优质旅游资源供给,“赏荷花、拍美景、学诗词、跑半马、去露营,就来太白湖”文旅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起步有力。太白湖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提前5个月竣工,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企业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全区智能制造项目达到10家。商务金融稳健发展。依托商务楼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区重点商务楼宇注册企业1324家,企业纳税额3.23亿元。依托市金融中心、基金小镇等金融载体,全区金融机构达到27家;济宁基金小镇新增机构21家,在管的投资机构和基金机构达162家,注册资金规模超88亿元。新区成功入选山东省创业投资集聚区。
聚力抓项目,建设步伐持续加快。聚焦“2+3+N”产业体系,紧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经济,1至10月,新区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2个,其中10亿元以上5个,50亿元以上3个,开工率76.27%。优化全区指挥部工作体制,建立“项目挂图作战平台”,成立14个指挥部和8个工作专班,严格领导包抓、专班推进、观摩点评、督查问效等措施,优化全流程闭环推进机制,做好精细化服务保障。搭建新的国企平台,对19个一级国企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太白湖控股集团,国企迈上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今年以来,渔皇路跨老运河桥等17个项目竣工投用。
聚力抓消费,拉动经济作用凸显。新区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聚焦文旅、房地产、商贸流通等五大领域,积极开展“消费提振年”活动,多措并举稳就业、促消费、挖潜力。1至10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亿元,同比增长40.1%,居全市第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9.8%,居全市第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文旅领域发放消费券35批次1670万元,举办促消费活动113场。成功举办太白湖马拉松、运河音乐节演唱会等3场大型活动,集聚人气5万余人;商贸流通领域举办大型促消费活动30场,消费券发放活动5场739.14万元;房地产领域发放契税补贴2897.17万元,购房消费券补贴1780万元。运河印巷商业街开街运营,规划建设白屯文创园等特色街区,“一圈六场N街区”商圈格局逐步完善。聚焦夜购、夜食、夜游,推出吾悦广场等9处高品质夜间消费场所,形成核心引领、小片集聚、多点分散的夜经济格局。新区成功入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