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第70版:62梁山

梁山县

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本报通讯员 张善锐

梁山县地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梁山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汇聚了各种文化元素和风貌。

如今的梁山,文化多元富有活力,产业发达凝聚动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滩区群众焕发出新面貌……万里黄河奔腾依旧,梁山县聚焦高质量发展,阔步迈向新征程。

谱写文化“两创”新篇章

近日,梁山县水泊街道梁山泊社区的志愿者们到孟庄村开展“文化惠民步不停,送戏下乡润民心”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彩的文化演出。演出现场,演员们身着精美的戏服,画着精致的妆容,优美动听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造型,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豫剧、戏曲、乐器合奏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让现场观众过足了戏瘾。

“此次‘送戏下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村民们送来了欢乐与笑声,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真正做到文化为民、文化润民、文化惠民。”水泊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道兵说。

梁山县是水浒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水浒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梁山县坚持高位统筹、高标定位、高效推进,不断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结合梁山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两创”的方法路径,奋力谱写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

文化活动集文化与活动于一体,让群众在活动中感受文化、在文化中参与活动。为了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走进群众心里,梁山县连续举办了14届水浒文化节、3届水浒书会、2届两河非遗武术大会,策划举办了首届“水泊梁山杯”水泊梁山设计大赛,设计开发诗礼梁山、城市画册、潮玩水浒等6个系列40余种水浒文创产品,水浒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逐步打造成为传播水浒文化、宣传推介梁山的重要平台。

文化产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梁山县充分挖掘水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印象黄河·文化梁山》大观”专题文艺发掘创作活动,创作出了《七彩梁山》、舞蹈《黄河农耕图》等文艺精品10部。

特色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这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铝合金粉罐车,整车采用铝合金的材质,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个车的研发为公司获得了四项发明专利。”在山东杨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公司副总经理毛雪亮介绍道。

专用汽车产业已成为梁山县重点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共有141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进入国家公告目录,形成了年产专用汽车35万辆的生产能力,产品涵盖运输类、市政类、工程类及各种特种用途的专用汽车,辐射全国并出口中东、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覆盖70余个国家和地区。二手商用车年交易达4万辆。

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梁山)专用汽车展览会成果丰硕。展会吸引中国重汽、法国道达尔、德国吉奥格、美国凡士通、荷兰海沃等海内外500多家知名企业参展。“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专用汽车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展览会,每年一届的车展促进了专用汽车行业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梁山县专用汽车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杨敬佩介绍。

在梁山县中稀天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为自动化萃取技术取得的新突破而欢呼。“稀土纯度由原来的99.5%提高到99.9%,实现了质的飞跃。”该公司研发部部长高习贵介绍说。从废旧电器、家电上拆解下来的磁铁废料,经过提取、萃取等工序后,就能提炼出稀土氧化物,让本来不产稀土矿的梁山拥有了稀土产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梁山县持续引导稀土新材料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紧扣产业改革发展新形势,积极构建稀土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大局,建立山东梁山稀土新材料产业园,正逐步形成“北有包头、南有赣州、中有梁山”的中国稀土发展新格局。形成从中稀天马的稀土氧化物,到南稀金石的稀土金属,再到烁成新材料的烧结钕铁硼高端磁材的稀土综合利用产业链。

“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快稀土项目落地,实现百亿元的收入。我们成立了稀土新材料产业专班,集中具有优势的要素资源,优先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梁山县稀土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文平说。

在梁山县出版印刷产业园内的新坐标公司车间内,一张张教辅资料从印刷机上传过,流水线尽头,工人熟练地整理成册,从小学到高中,以及职业教育阶段的教辅资料,全有涉及。

梁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刚介绍,经过30余年的发展,教育服务相关企业发展到120余家,其中图书研发企业79家,发行800余个品牌,涵盖3万多种单品,高中教辅图书做到了全国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梁山,多种特色产业连珠成线,推动县域经济高速发展。

滩区群众生活换新颜

从翠屏家园社区俯瞰,一栋栋高楼整齐林立,道路干净整洁,三五成群的老人坐在广场晒着太阳聊天。在以前,他们住的滩区饱受水患威胁,如今,万里黄河奔腾依旧,千里滩区焕发出新面貌。

住在梁山县赵堌堆乡翠屏家园社区88岁的马德启最近很开心,孙子在迁建的楼房刚结完婚,房子里非常喜庆,被老两口收拾得干干净净。“孙子在市里工作生活,在老家结婚正好可以用我们这个房子,之前哪里敢想能住上这么干净的楼房。”马德启感叹道。安居难、娶亲难、致富难、出行难、上学难——曾是滩区群众难以逃脱的宿命。“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房台越垫越高,全村人在高高的房台上看着下面的水不敢下去,任由庄稼被淹,一年只能收一季麦子,玉米、大豆等秋季农作物基本收不了。”马德启无奈地说着过去。

2017年,梁山县启动实施了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在赵堌堆乡、小路口镇分别建设了翠屏家园、黄河新苑两个社区。19个行政村的村民、18723名滩区群众,陆续搬进266栋居民楼里,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黄河新苑社区党委下辖10个村党支部,同时下设13个网格,实行‘村党支部+网格’的双轨并行管理模式。社区内配套建设了农贸市场、商业街、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等,形成了‘15分钟生活圈’,一站式满足了迁建群众的多种需求。”黄河新苑社区党委书记马卫国介绍。

为使滩区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滩区迁建过程中,梁山县创新实施居住社区、家居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区同建”模式,并获全省推广。家居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可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有效解决黄河滩区居民回迁后的就业问题。结合滩区生态优势,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让滩区群众以耕地入股的方式获取收益。

“在迁建完成后,‘滩区迁建指挥部’正式更名为‘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工作专项小组’,具体负责协调滩区迁建后续各项工作。”梁山县发展和改革局动能办副主任薛超介绍道。滩区人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崭新的生活。

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梁山县杨营镇宏育源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一排排高标准牛舍整齐排列,干草棚内饲料有序摆放,机械设备一应俱全,牛舍里毛色漂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吃着草料。

近年来,梁山县以产业振兴为重点,以实施沿黄肉牛产业集群项目为依托,深挖传统肉牛产业潜力,做足沿黄肉牛产业“牛文章”。作为鲁西黄牛发源地和中心产区,梁山充分发挥“中国五大良种黄牛”的优势地位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结合忠义文化和黄河农耕文化,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鲁西黄牛知名度。

2022年梁山县牛出栏量达到14.74万头,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鲁西黄牛种质资源保种场各1处,建立屠宰加工企业11家、养殖场户200余家、饲草料种植基地40万亩,带动就业近3万人,产业链总产值超80亿元。

“今年种的木耳好,长得大,卖相又好,这段时间天气不错,黑木耳长得快。”韩垓镇开河西村村民汤庆军说。据了解,汤庆军种植了6亩黑木耳,今年已是第8个年头,菌种全部从山东众成菌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每年亩产干木耳750公斤左右,亩均收益在1.5万元左右。

“我们与农户签订生产与保价回收合同,提供菌包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既输出技术也输出模式,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农户受益。”山东众成菌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西峰说。梁山县木耳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种植大棚400余栋,年产干木耳1800余吨,年产值1.1亿元。经过近10年的发展,木耳产业焕发勃勃生机,已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和乡村振兴的“接力棒”。

在大路口乡大张村黄桃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在挑选着合格的黄桃,准备加工成黄桃罐头。“这种青色的比较硬的桃子适合做罐头,经过加工后汁水饱满,口感丰富。”正在挑拣黄桃的工人张秀云说。通过对黄桃进行深加工、精包装,生产出黄桃罐头、果汁、果脯、果酱等产品,不仅提高了黄桃产品附加值,也延伸了黄桃产业链,给更多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去年,仅销售黄桃就增加村集体收入26万元。我们村的‘腰包’鼓起来了,不管干啥事心里都有底气了。”大张村党支部书记张繁斌说道。

梁山县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的农村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探索出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种植技术“好起来”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目前打造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省级产业强镇4个,现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镇、超亿元村各1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39个,全县集体收入超10万元的村304个、超50万元的村51个。

2023-12-26 本报通讯员 张善锐 梁山县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7497.html 1 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