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谢劼
鱼台,位于山东省南部,毗邻微山湖西岸,境内17条河流蜿蜒纵横,水网密布。从空中俯瞰,一条条河流宛若玉带,穿越南北,横贯西东,将处处美丽的村庄和片片丰收的田野串联,河畅、水清、堤固、路通、岸绿、景美,一幅幅和美景象映入眼帘……
作为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鱼台县立足南四湖精心做活“水文章”,以“构建生态水网 打造水美鱼台”为目标,大力实施全域水系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治理,走出一条“以水兴业、以水惠民”的融合发展之路,绘就了“水安澜、路相连、民安然”的治水新画卷。
流淌千年的“棠邑之水”
鱼台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与“水”的渊源甚厚。早在春秋时期,鲁隐公就得知棠邑(今鱼台)水美鱼丰,亲临此处筑台观鱼,“鱼台”之名便据此而来。
“棠邑之水”虽有观鱼之柔情,却也时常展露出它凶恶的一面。由于鱼台地势低洼,又处在鲁、苏、豫、皖4省20余县之下游,每逢雨季这片洼地变成了汪洋泽国,故此水患频频。水患所到之处往往颗粒无收,伴随春旱、虫灾,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困境,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直到1964年11月鱼台县恢复建制,新任县委脚踏着泥泞,将目光聚焦在“水”上,决心大面积修建水利设施,改行冬麦夏稻轮作,以达到变“水患”为“水利”的目的。经过充分的实地调研和论证,在此后的150多天里,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克服人力、资金短缺等困难,共建成46座排灌站,挖成干渠、支渠7296条,总长2753公里,搬运土石方150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280万余人次。
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效果显著,1966年,全县粮食亩产由1963年的69斤,大幅提高到357斤,一举改变了春旱秋淹的局面,鱼台也由历史上的涝洼地、老灾区,变成了丰产的余粮县。
近一个甲子风云变幻,鱼台人民对“治水”的追求一直未变。2020年,南四湖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作被提升到空前重要的高度。而鱼台境内的17条河流中,有复新河、西支河、惠河等7条主要河道直接汇入南四湖,是南四湖流域的重要县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坚定不移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2020年12月,鱼台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打好水系生态治理“攻坚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作,以最大决心、最硬举措抓好全域水系生态治理,力争通过3年的时间,构建“水系连通、城水相依”的城乡生态水系框架,打造水美鱼台。
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鱼台县成立全域水系生态治理工作专班,下设7个重点工作专班推进落实。聘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艾绿集团,参与全县水系生态治理河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堤岸绿化等规划设计工作,先后制定了《鱼台县全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纲要》《鱼台县农业面源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方案》等综合规划设计和若干专项规划、工程技术方案,为全域水系生态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社会、经济、生态多效合一
实施全域水系生态治理以来,鱼台县对7条入湖河流全面实施河道清淤、堤岸加固、堤顶路修建、防洪标准提升、发展堤岸经济林、新建驿站等治理举措。
“拿惠河北段治理项目来说,工程双侧全长24.2公里,治理后的堤顶路由原先的3到4米,拓宽到10米,堤岸平均海拔由36.72米提升到39.29米,防洪标准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山东鱼水水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继萌表示。
全域水系生态治理,既要锚定治理目标,也要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拿社会效益来说,通过实施水系治理,补齐了水旱灾害防御短板,特别是2022年汛期,6月26日和7月14日的两次150毫米左右集中降雨,鱼台境内均未形成内涝,实现了“村庄不进水、农田不受淹、作物不受灾”的目标。
经济效益明显。一方面,通过水系治理,位于城区的西支河收储土地2600多亩,未来开发价值超50亿元,通过以堤代路,节约土地超7000余亩,节约的土地指标可用于保障新上工业项目用地,为全县工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整理后的数千亩河滩土地全部交由县属国企对外发包,用于种植莲藕、养殖龙虾,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生态效益突出。通过全域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渠系整治、道路硬化等,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鱼台境内水环境监测指标改善明显,保证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在治理堤岸上,我们共栽植水杉、中山杉、红枫等绿化树种70723株,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杉树基地,将灌木草本等合理配置,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色彩缤纷的生态景观。河道绿化整体景观与周边广阔水稻小麦农田相互辉映,景色宜人。”山东鱼水水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继萌介绍说。2022年惠河、南四湖(鱼台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堤顶路建成了幸福路、振兴路
在鱼台县唐马镇朱庄村西支河河堤下,座座大棚拔地而起,棚内颗颗红彤彤的西红柿压弯了枝条,等待村民采收。“今年西红柿不仅挂果率高,而且汁水足,按亩产6500公斤保守估计,一亩收成万把块不成问题。”村民姚树军边说边摘下一颗,拿手用力一掰,汁水立刻迸溅而出,露出里面的沙瓤。
鱼台县唐马镇有着数十年的西红柿种植历史,所产西红柿以皮薄、沙瓤、酸甜多汁广受市场欢迎。近年来,不少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人纷纷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大棚西红柿,姚树军就是其中之一。“我一共建了7个大棚,共13亩。当初大棚选址考察了很久,之所以定在这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姚树军转身指了指身后崭新的堤顶路,“这条路北上直达县城,西去能到高速路口,南下直接徐州。装卸西红柿的车从堤顶下来,直接开到大棚门口,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的问题,没有比这里再有优势的了。”
路通民富起新景。鱼台县坚持乡村振兴、生态水系、农村路网一体推进,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全域水系治理统筹谋划,计划以堤代路,新建“四好农村路”230多公里,已建设141.6公里,新增沿河公交线路5条,新设沿河公交站点46个,实现了全县234个行政村公交运行全覆盖,“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一体化路网,让沿河村庄交通闭塞、环境差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拿原来距县城最远、交通最不方便的清河镇张集村来说,到县城的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至25分钟左右,这也意味着全县所有自然村均纳入了县城半小时经济圈,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也让产品拉得进、运得出,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振兴。
头盔、墨镜、耳机,车轮飞转,鸟鸣阵阵,姜秀哲和队友们穿戴整齐骑上赛车,沿着惠河一路向西。“河清了岸美了,闻着花香,在这里骑行太舒服了。”堤顶路将惠河湿地——鱼稼里——旧城海子景区串联,一路上观景锻炼两不误,堤顶路修缮短短一年,姜秀哲的“骑友圈”人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发展到300多人。路域内设置有生活驿站、配套超市、饭店、公厕、充电桩、停车场等,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和休闲需要,实现了生态、农村交通、群众满意“三赢”。
“六水”同治既治标也治本
走进鱼台县王鲁镇张庙村,两处新建的生态小公园映入眼帘,三三两两的村民漫步其间,临水赏花观景,格外惬意。“自从坑塘治理后,我们天天都会到这散步,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锻炼身体。”村民刘稳一边向池塘中的鱼投喂一边说。
但就在去年,这里还是另一番画面。“以前这是个废旧坑塘,长期不用已经淤堵,长满了杂草不说,还堆放了不少垃圾。”村民王爱景形容当时的情况差点捏起鼻子,“夏天都不愿意走这里,臭烘烘的。”
自2022年3月开始,鱼台县以清水塘(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打出截污控源、底泥清淤、水体置换连通等一系列治理“组合拳”,全面提升乡村水环境质量,推动全域水系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向乡村死角延伸,让臭烘烘的坑塘华丽转身。
清水塘(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需要标本兼治,既要关注核心“治”,也要紧抓关键“理”。为了保持水体治理质量,鱼台县采用生态思路,在置换后的水体中栽植各种各样的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并安装曝气和浮岛,使水质长效保持;将清水塘(黑臭水体)治理与周边环境通盘考虑,通过增设健身步道,安装路灯和监控,新种绿植和纳入环卫管理等系列措施,让治理后的坑塘有机融入周边环境,使单一的水塘升级为“生态小公园”,为村民增添了茶余饭后休憩、玩乐的新去处;鱼台县还将“河长制”延伸到坑塘,设立“坑长”,明确职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106个村庄的319处坑塘的全面治理。
清水塘治理是鱼台县大力实施城乡污水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鱼台县坚持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稻田回水、渠水、河水、湖水,“六水”同治、标本兼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改厕污水排入管网建设,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收集和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开展镇驻地“一镇一厂”污水处理工程及管网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和园区管网,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实现工业区污水全部收集治理、达标排放。
与此同时,鱼台县扎实推进农田退水治理工作。将农田退水实施外封闭,通过生态沟渠、池塘将农田退水净化后,利用排灌站、二级提水泵站抽取进行灌溉,实现农田用水“田—沟—渠”内循环化利用,科学治理农田退水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工程等节水节肥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力推行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为了根治农田退水污染,我们在全县全面实施秸秆打捆离田,县财政列支资金,给予每亩20元财政补贴。目前,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同时鼓励农户购买打捆机等农机,增加水稻秸秆离田的综合利用率。”鱼台乡村振兴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姚念举说。2021年,鱼台县被评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绩效评价优秀县,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秸秆利用重点县,当年8月,生态环境部到鱼台现场观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工作。
欣赏着两岸的美景,静听河水流淌,看着蜿蜒的岸线向远方延伸,与村庄、树木相融……山东鱼台宛如一幅“水城相融、人水相依”水墨画,处处呈现出城水相依、河湖一体、碧水灵动的滨湖水城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