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汤伟 本报通讯员 袁进 摄影记者 杨国庆 陈硕
企业为济宁制造添砖加瓦,港航物流强势崛起,消费活动纷至沓来,项目推进坚实有力,城市建设不断更新……这里就是济宁市任城区,一处人文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蓬勃发展的乐土。任城区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干在前列、争当排头”工作基调,紧扣“12351”工作体系,奋力推动各项工作“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稳健 新优势不断聚集增强
尽管已是数九寒冬,站在龙拱河岸边,看着港口内一片繁忙的景象,仍能感受到空气中包裹着的干事创业的热气。任城区抢抓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全力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两大港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龙拱港10个泊位全部建设完成,龙拱港铁路专用线和疏港道路加快建设,入选省“交通强国”智慧港口试点单位。港航物流持续壮大,开通集装箱航线18条,通达港口45个,全区港口集装箱运量达12.47万标箱,同比增长178.97%,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达1110万吨,同比增长15.32%,港航经济产值累计突破170亿元。临港产业持续发展,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顺利开园,投资52亿元的临港国际智慧制造基地开工建设,投资75亿元的“碳济天下”项目成功签约,港产城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
龙拱港的强势表现依靠科技赋能和精细管理两大优势支撑。龙拱港是“内河智慧港口”入选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第一批试点,投用了远控岸桥、自动化场桥以及无人智能水平运输车,部署工业5G专网,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同时依托管理细则,自主开发智能系统,合理制定船舶作业计划、改进劳动组织,科学调度、全力保障生产作业流畅,确保集装箱“先进先出”“快进快出”。对外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主动与船运公司、车队、货主进行信息对接,用“速度+效率”来提升服务效能。
作为主城区,“任城制造”发展蓬勃如春。截至10月份,今年149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7.5亿元。持续深化技改投资,15个省重点技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65个在库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8.34亿元、增长48%,58个在库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21.83亿元、增长70.3%,均居全市第一。助企攀登成效显著,58家攀登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5.79亿元,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海纳科技成功进入新三板创新层,碳素集团获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和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安全深度行活动典型案例”2个国家级荣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92.37%。
为支持商务商贸加快复苏,任城区出台支持商贸流通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十条措施,开展促消费活动28场,承办省级促消费活动4场。巩固拓展现代流通强县发展成果,太白楼路智慧商圈平台完成试运行,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优势产业持续壮大。
高质量发展彰显出了任城区厚积薄发的“冲劲”,稳中求进的同时不断积蓄着发展“后劲”。项目建设推进有力,10个省级重点项目、17个市级重点实施类产业项目和18个市级重点基础设施及社会民生项目投资完成率始终保持全市前列,海纳科技、晨阳预备阳极、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等13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达效。抓实招商引资头号工程,创新“五星工作法,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12个新项目顺利开工。抢抓中央和省市政策机遇,全力以赴对上争取,获批无偿资金11.3亿元、有偿资金15.1亿元,政策项目67项。
城乡建设扩容提质 群众幸福感稳步提升
夜晚,漫步在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大闸口南岸街,感受着独属于济宁的运河记忆。在这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美食、休闲项目一应俱全,城市文脉在这里焕发光彩。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任城区坚定扛起济宁都市区战略建设重任的担当,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北进西跨中优”的努力,城市空间拓展和内涵品质实现同步提升。
运河新城核心区一体化综合开发进展顺利,运河大道主路贯通,龙拱河特大桥加快建设,五里营河北村回迁安置房全部封顶。济北新区、高铁新城加速融合,共青团路北延高铁连接线全线通车,站前路完成改造提升。总投资1313亿元的20个城市更新项目有序建设,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大闸口南岸街保护改造提升项目、北门小区城市更新项目等3个项目被列入省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名单。26个棚改安置片区加速推进,600余户群众喜迁新居。23个老旧小区、157个合流制建筑小区改造全面启动。
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城市管理的一路护航。任城区完善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创建机制,开展占道经营、超门头经营、非机动车乱停放等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高标准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国测、全国卫生城市复审。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深化园林环卫一体化运营机制,新改建口袋公园6处、公厕6座,新增绿地3.5万平方米,广电东街等13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已完成,城市环境更加靓丽宜居。
城可带乡,乡亦兴城。任城区的乡村振兴工作从未放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任城区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全力做强现代农业。3.5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规划设计的同时,全面启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循环农业、预制菜、农产品流通三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信用+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全面推开,新创建2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行动,以二十里铺街道为试点,带动全区15个片区107个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2023年完成路网提升23.25公里,通行安全保障工程63.82公里,路面状况改善工程14.91公里。全区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00%,任城农村日益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地。
党建引领全域提升 民生福祉造福居民
任城区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抓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聚焦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推进“1+10”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搭建“干部夜校”“运河红·初心讲堂”双平台,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专业提能”等各类培训干部夜校,实现干部培训全覆盖。深入开展“中梗阻”问题和“副局长”现象专项整治,推动镇街、部门单位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建立争先榜、鞭策榜“两榜”月度公示机制,开展中层干部大排名活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在与民生相关的方面,任城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为目标,全力构建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
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任城区创建全省首家人力资源发展集团,举办“人才夜市”“直播带岗”等招聘活动,扎实开展社保“精准扩面”,推动社保政策进商户、进社区、进商圈,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实现19连增,失能居民护理保险服务、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关爱等为民办实事项目稳步实施、扎实推进。
更加关注“一老一小”,全面完成200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居家“点单式”养老服务持续推行,“情暖夕阳”爱心扶老项目入围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项目类拟表彰名单。福佑托育园获评省级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任城区作为唯一县级城市在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医育融合、特殊关照等五大托育模式被国家卫健委推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霍家街小学立国校区、文昌阁小学常青校区等3所中小学秋季顺利启用、新增学位6500个,瑞马锦城等10所幼儿园加快建设、新增学位2700个。持续深化健康任城建设,7个特色专科通过市级基层医疗特色专科评审,21家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
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运行“任诚办”小程序,深入推动“民呼我为、接诉即办”,受理群众诉求事项21万余件,承办全市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现场会。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监管和行业管理深度融合,“信用+”模式在全省推广,先后获评美德信用、信用交通等省级试点,“仁义任城”善治品牌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