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胡安国 周静
在孔孟之乡、大运河畔有这样一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120余年的发展,医院现已成为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学科门类齐全、医疗设备先进、专业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公立医院。医院始终以准确定位、服务社会、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己任,努力打造成为医、教、研、管协同发展的高水平现代化管理智慧医院。
今年以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围绕“保稳定、强质量、促发展、创亮点、惠群众”的总基调,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诊疗服务能力提升为主线,不断拓宽高质量发展路径,统筹实施“一院三区”同质化发展战略,患者就医体验持续改善,医院诊疗服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深化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事业发展支撑
“要将党建与业务拧成‘一股绳’,使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济宁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孙树印说。医院党委以党建引领业务,以思想引领行动,全面厚植“党委引领、总支引导、支部管用、党员模范、全院聚力、勇当先锋”的组织生态。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医院党委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制定院党委、党委书记、班子成员、纪委书记四张“责任清单”,年底支部书记向院党委述职,确保压力传导“不断线”。健全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将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四同”,形成“党委作决策、行政抓落实”的高效运行格局。
围绕党建引领打造跨越发展“红色引擎”。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服务形式,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岗,开展党员“亮牌戴徽”行动,提升职工服务意识;开展“医德医风服务标兵”大评比,开展“服务进社区”等志愿服务及义诊活动,进一步擦亮“双融合双促进”党建品牌。医院荣获“党建引领 文化聚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优秀机构案例。
营造干事创业廉洁氛围。坚持不懈纠治“四风”、倡树“新风”。开展明察暗访、廉政谈话,组织全院在职医务人员签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承诺书》,建立中层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廉政档案701份。开展“廉洁教育进一线”活动,覆盖70多个临床、医技和职能科室、涵盖2200余人。利用“济宁一院廉洁行医”公众号和钉钉办公系统发布警示教育信息。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着力打造全省医疗高地
学科建设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更是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全学科建设领导机制,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将2023年作为“学科建设提升年”。通过对各学科逐一研判、系统谋划,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和实力,实施学科建设分级目标管理,将学科建设目标分为“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省内领先、省内先进”四个层级,“一科一策”制定发展规划。在建成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基础上,今年加大攻坚力度,创新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优势学科“揭榜挂帅”竞赛,选拔3个有潜力的学科优先发展,并专项列支1000万元建设经费,在诊疗技术、高精尖设备、人才梯队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助力学科快速发展。
加强学科发展人才储备。确立“外引内培、引育结合”的人才储备思路。一方面,创新柔性引才方式,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邀请来院讲学、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促进诊疗能力提升。今年以来,依托“名医工作室”柔性引进10名国内顶级医疗专家,全院“名医工作室”达到23个,借力实现“名医带名科、名科创名院”。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才培养。今年,公开遴选30名优秀业务骨干到世界一流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学习研修不少于三个月,同时,派出150余人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国内一流医院进修,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助力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目前,医院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8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二级教授”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2人,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4人,博士116人、硕士2170人,人才高地建设初具规模。
强化诊疗技术创新驱动。坚持把诊疗技术提升和学科集群发展有机集合,加大对新技术、新项目和前沿技术的支持力度,今年实施104项新技术新项目。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分中心”平台优势,整合3D打印、3D影像、5G等各类高精尖技术,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打造“数字医学”诊疗模式,成功复原“折叠人”,已实施3D打印精准治疗2500例。引入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今年以来开展各类高难度手术120余例、总数突破220例,医院正式进入“机器人辅助微创腔镜”时代。
着力推动优势学科集群发展。医院对标国内和省内优秀医院,全力打造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以急诊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契机,在中央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预算500万元的基础上,专项列支1250万元建设资金,从专科建设与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影响力三个维度全面发力,构建了“六纵五横”11个急诊亚专科体系。今年7月,急诊科顺利通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期评估。同时,以急诊科亚专科体系为“样板”,引导各学科通过“医研结合”“医工交叉”“医理交叉”等多种模式,带动学科集群发展。今年9月起,在妇科等5个外科实施专业诊疗组模式,将医师按照专业、技术等要素分成若干诊疗组,实行诊疗组长负责制并进行独立核算,构建“医院-科室-诊疗组”管理框架,有效激发学科发展活力。
推动医教研融合,聚力打造研究型医院。在高标准建成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基础上,依托山东省医学会临床药学研究转化中心、5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等优质平台,着力构建以临床需求导向的科研体系。心血管内科被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评为“研究型学科”,1人当选“研究型人才”。自2022年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医院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关系,多渠道拓宽博士后培养模式,目前在站博士后达到24人。积极开展国家临床药物试验,今年以来签订临床试验项目78项。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今年新增2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院近两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7项。今年4月,举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宁第一人民医院揭牌仪式,标志着研究型医院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依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品牌优势,承担13所医学院校临床带教任务,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66人。
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推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联体”更要“联心”,为促进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联体建设让百姓就医更有“医靠”。
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为解决基层医院技术短板,满足疑难患者远程会诊需求,医院先后成立济宁市远程医疗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和医学影像中心等5大中心,实现了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质化服务拓延和区域广覆盖。依托165家远程医疗协作单位实施“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远程诊断13.5万例。
深入开展医联体合作。为促进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医院先后与47家医疗单位建立多形式“医联体”合作,成为全市成员单位最多、群众就诊覆盖面最广、协作内容最多、层次最丰富的城市医联体,先后帮助医联体单位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0余项。牵头成立29个市级质控中心和26个市级专科联盟,对泗水县人民医院等5家基层医疗机构派驻45名医疗专家对口支援,选派150余名业务骨干长期驻点帮扶,30余名专家定期指导,带动基层诊疗能力提升。
开展“托管式帮扶”。与济宁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协议,全面托管高新区5所街道卫生院,对托管医院业务开展技术扶持,实现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医院安排专家、骨干协助各医院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基层百姓就医幸福感,通过选派“第一院长”、派驻专家、结对帮扶等形式,实施“一院一策”精准帮扶,助力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切实做到“卫生强基”。
不断丰富各类惠民义诊活动。依托各类惠民义诊和专项行动,为基层群众送服务送健康,先后启动“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派驻基层专家帮扶”“中青年专家回馈家乡健康行”等活动,更好惠及基层群众。启动百名医师服务基层活动,连续两年选派300余名业务骨干常驻,选派30名专家定期坐诊开展医疗服务。通过名医工作室、专家周末工作日、博硕医疗团等一系列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甲等医院的优质服务。
实施精益同质化管理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医院积极探索管理效能提升新路径,今年打破科室界限,创新成立17个重点工作专班,凝聚各科室力量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显著提升了管理效能和运营效率。同时,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推行加速外科康复、严格临床用药、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等途径,持续强化核心制度落实,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守牢医疗质量生命线。
加强全院运营管理监测。今年,医院全面实施“科经营”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运营数据,每月进行全院运营分析,加强DIP联合质控,推动各项运营措施有效落实。同时,深耕精细化管理,强化运营效果分析,按照“指标监控-发现问题-追踪溯源-精准整改”的工作思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统筹推动医、教、研、管协同发展。
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年初与科室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绩效杠杆作用,增强质量管理落实力度。以“国考”“省考”指标为导向,充分体现劳动、技术、风险等一线价值要素,建立“RBRVS+DIP+DRGs+KPI”的复合型精准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医院发展内生动力。
实施智慧绿色后勤管理。组建后勤综合服务调度中心,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构建“互联网+后勤”综合管理集成平台,后勤服务、后勤监控、后勤节能监测等智慧管理平台高效运作,为医院高效运转奠定坚实基础。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医院将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不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为建设全省医疗高地、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