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第55版:47济宁医学院

扎根大地写春秋

——济宁医学院践行高校担当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通讯员 苗冠群 薛刚 蒲丽娜

建成济宁及周边地区医联体57家,专科联盟17个;组建“圣地卓越医师班”“圣地卓越护士班”;连续18年为困难家庭先心患儿免费实施手术,回访满意度100%……数据背后写着“担当”二字,济宁医学院紧紧围绕地方需要和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与时代并肩偕行、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成为济宁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济宁医学院已走过七十一个春秋,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体,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拥有济宁太白湖校区、任城校区和日照校区,与济宁国家高新区共建教学科技园的现代化医科院校。学校根植孔孟之乡,传承儒家思想,办医学圣地教育,育儒风海韵人才,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聚焦地方人民健康、行业发展、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打好“四张牌”,充分发挥医学综合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人才需求,打好“特色”牌,

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

“学校培养了我们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母校争光、为祖国添彩!”每年校友自发返校时,他们都会在留言簿上深情寄语,抒发着作为济医学子的豪情与壮志。

多年来,济宁医学院始终坚持“为国家育人才,为大众谋健康”办学宗旨,秉承“明德、仁爱、博学、至善”校训,弘扬“求精、求是”校风,形成“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着力构建了济医“特色”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济宁医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贯彻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新医科建设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布局新医科专业,先后设置精神医学、儿科学、老年医学、全科医学、超声医学、心电医学、重症护理学等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医学人才。在专业素质教育方面,以实验技能操作、PBL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沟通交流能力为基础,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能力)培养。学校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强化一流保障,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8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投入亿元建设医学综合实训中心(医学模拟教育中心)、生物医药平台、智慧教室,智能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及其团队建立贺林院士新医学临床转化工作站,人才质量持续提升。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国(境)内外访学,实施以老带新“接力棒”工程、筑峰计划,鼓励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坚持“外引内培联合”,汇集大批优秀人才队伍,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学以致用,学以用为导向”。学校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创新创业导师制,突出个性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体系趋于完善,人才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深耕十年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始终坚持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和基础工程,制定《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2.0》,2013年组建“圣地卓越医师班”,2019年组建“圣地卓越护士班”,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老年医学、重症医学、麻醉学紧缺人才培养,改革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刊载,获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建校以来,济宁医学院已培养了近10万名医学及相关专业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践行“大爱济医”精神,倾洒爱心、救护生命、播撒希望、服务人民,打造了济医人“下得去、用得住、干得好”的口碑。他们当中既有专业领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业内知名的学者专家,也有躬身基层、服务乡村的“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既有在临床一线耕耘多年的医护人员,支援边疆、传递大爱的白衣战士,也有奋斗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业务骨干。广大校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耕耘,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济医的亮丽名片和宝贵财富。

聚焦人民健康,打好“医疗”牌,

提升地方群众就医获得感

医学教育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人民要幸福,健康是基础;发展要跨越,健康是保障。济宁医学院以大爱精神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护航人民健康为己任,发挥附属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引领作用和高校附院的优势、担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带动地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在济宁、鲁西南乃至豫皖等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名声很响,深受信赖,用心呵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该院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指导基层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已形成“一院两区”发展格局。医院2003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单病种限价,走出了具有济医附院特色的精细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全国临床路径管理的样板医院。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附院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宗旨,以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保障鲁西南地区200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弘扬“大爱无疆”服务品牌,始终坚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始终坚持医院公益性,践行服务基层惠民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六一儿童节、世界高血压日、全国爱眼日等时间节点,经常性组织专家深入街道、村镇、社区、企业,开展“四送四进四提升”“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关爱矮小 青春同行”“义诊送光明”等主题公益义诊活动,多种方式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实施开展“爱心医疗救助工程”“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救助”等救助活动,连续18年为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实施手术,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近年来,学校发挥学科优势,以附属医院为龙头,推进医联体、专科联盟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成济宁及周边地区医联体57家、专科联盟17个。通过向受援医院全脱产派驻临床中级业务骨干驻点帮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依托国家卫健委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开展医学住培、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专项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多种方式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和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学校将自身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优势,探索创新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慢病协作管理工作。探索建立“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健康之家”三级联动,打造适合当地、可复制、可推广的院外慢病管理模式。2023年慢病管理3万余人,回访满意度99%以上。

聚焦行业发展,打好“鉴定”牌,

引领地方鉴定事业新发展

在全国“为烈士寻亲,让思念发光”活动中,济宁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传来好消息!鉴定专家们突破技术难关,攻克了在战争中牺牲久远的烈士遗骸中提取微量严重降解DNA的难题,为无名烈士找到了亲人,真正实现了“通过DNA技术,照亮烈士回家的路”,让无名烈士不再无名,为烈士认亲比对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线和数据支撑。

济宁医学院司法鉴定(研究)中心是山东省司法厅正式批准的第三方公立高校司法鉴定机构,也是山东省高等院校设立的唯一全领域法医类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研究中心,同时承担着山东省唯一的法医学本科教育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心拥有法医病理鉴定室、法医临床鉴定室、听力视力鉴定室、文件检验室等鉴定专用实验室和一个法医解剖中心。同时拥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及国内较大的组织样本库等用于法医学和司法鉴定研究专用实验室,构建了先进的司法鉴定和法医学研究科研平台。

2023年7月,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法医毒物科室新增“易制毒化学品鉴定、与毒物相关的其他法医毒物鉴定”项目通过山东省司法厅、省司法鉴定协会专家组评审,12名鉴定人获得法医毒物鉴定“易制毒化学品鉴定、与毒物相关的其他法医毒物鉴定”项目鉴定资质。目前,该校司法鉴定中心法医毒物鉴定与法医病理鉴定执业领域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双领域全覆盖的机构。中心19名专家入选国家级、省级司法鉴定专家库成员,选派专家入驻中国法网在线和济宁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完成济宁市域内鉴定案件4万余例,提供法律援助400余例,1人获得“中国法律服务网公益法律服务之星”称号。

一项项成果彰显学校法医专业优势和作为山东省司法鉴定行业排头兵的引领作用。济宁医学院把学科优势和办学优势转变为服务社会的强大力量,积极承担地方辖区内案件鉴定工作,做好复杂疑难案件的鉴定及技术服务,提供法律援助。以强大的机构公信力、行业影响力,引领地方鉴定行业发展。积极参与主持制定司法鉴定行业地方标准,助力地方打造标准化高地。充分发挥山东省司法鉴定标准化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作用,利用高校人才聚集优势,开展法医技术研究,积极参与行业地方标准制定,2021年中心制定的2项技术规范被列入“山东标准”建设项目计划。

与此同时,济宁医学院做好高素质法医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法医学本科教育教学的专业优势和中心法医专业教学实践基地作用,持续提升法医学生实践能力,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公检法及司法鉴定机构。学校还充分利用山东省法学院校法治人才培训基地、全省法医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优势,承办全国法医临床鉴定实务培训暨研讨班、齐鲁法医学高峰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10余次,培养培训法医专业技术人员1700余人。

“感谢咱中心公正严谨的鉴定结果,让拖了这么久的纠纷终于解决了。”在顺利解决一起医疗纠纷案件后,济宁某县级法院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给济宁医学院司法鉴定(研究)中心打来了感谢电话。原来,该法院委托济宁医学院司法鉴定(研究)中心对一起医疗纠纷案件当事人张某的伤残等级及某医院在张某的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及因果关系等进行重新鉴定,有力加快了伤者的理赔时间。近年来,济宁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针对烈士寻亲、困难残疾孤寡等群众鉴定,积极与民政、残联、妇联、司法、关工委等部门联手,通过上门服务、免费鉴定、公益鉴定等形式,开展司法鉴定为民办实事,在司法鉴定领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信力。

聚焦产业发展,打好“合作”牌,

赋能地方企事业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济宁医学院坚持“融入地方、同频共振、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着力探索校地企合作新机制,整合利用优质资源,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2年,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积极融入“黄河大合唱”,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12所院校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医学院校联盟,这是一所高校的担当。

一片快速发展的深厚沃土,一所培育万千学子的医学高校,“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奔赴共谋美好未来。近年来,济宁医学院坚持“立足区域、面向山东、部分优势学科专业辐射全国,为国家及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学校优势资源,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增强创新发展动能,着力搭建政府部门主导,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实现学校和地方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课堂进企业 携手育匠才”,今年5月份,济宁医学院组织学生走进山东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课堂进企业”活动,这是济宁医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的又一创新之举。近年来,学院加强与地方医药企业科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先后与辰欣药业、鲁南制药、鲁抗医药签订科研合作协议,获批山东省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及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完成12项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企业发展。制定济宁医学院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管理暂行办法,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支持高端人才企业挂职赋能地方企业发展,选派8人赴地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创新频频,成果满满。济宁医学院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孵化生态、做精双创服务,探索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共同体,已先后与企业共建17个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了“项目合作—专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新型校企合作体系,先后与山东水发集团、淄博开创云计算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成立医养健康、智慧医学等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和专业全覆盖,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企业创新发展。

扎根驻地,辐射山东。济宁医学院密切与驻地党委政府联系,强化校地企合作,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先后与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残疾人联合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照市、东营区、荣成市、微山县,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方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开启了携手合作、共谋发展的新篇章。下一步,济宁医学院将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平台,携手打造校地、校院合作新样板,更好服务山东科教强省、健康强省建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城校共成长、共发展的精彩故事正在不断续写新篇章。济宁医学院将继续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围绕地方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发展,深化产教研融合,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科研创新和行业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12-26 ——济宁医学院践行高校担当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纪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7349.html 1 扎根大地写春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