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建设全省教育高地、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全市教育实现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济宁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626所,在校生179.8万人、教职工14.1万人,近年来被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验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试点市。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
坚持培根铸魂,着力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推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实施思政“金课”培育专项行动,培育200节思政“精品课”,评选10名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97名“优秀思政课教师”,69所思政育人特色学校。组建 26 人的“习语润儒乡”校长教师宣讲团,赴学校开展宣讲60余次,受众师生达2万余人。8月15日,中宣部主管的《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推广济宁市思政课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加强家校协同,举办“为家长赋能 伴孩子成长”家庭教育系列讲座,300多万名不同学段的孩子和家长点击聆听,收到良好反响。教师全员家访完成率100%,全市1286所中小学校实现了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全覆盖。12月7日至9日,2023山东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大会在邹城举行,在全省宣传推广济宁及邹城的先进经验。促进全面发展,全省中小学教师合唱展示活动首次在我市成功举办,济宁市获优秀组织奖,并获全省唯一的突出贡献奖,包揽此次活动5项大奖。济宁市作为全省唯一地市获批成立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中心。9支代表队17名中小学学生在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获奖,其中一等奖8名;在全省第二届中小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中济宁市初中、小学代表队分获团体冠亚军;曲阜市舞雩坛小学和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学生,在央视《开学第一课》中精彩亮相;嘉祥县职业中专学生登上了第19届杭州亚运会演出舞台,充分展示了孔孟之乡独特文化底蕴和济宁学子良好精神风貌。
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强基固本,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济宁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中小学幼儿园扩容工程20所全部完成年度任务,新增建筑面积32.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7万个。完成9103口教室照明提升改造,占计划的109.8%,全市学校普通教室照明条件达标全覆盖。建设完成学校心理辅导室1076所。大力实施“薄改工程”,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工作经验做法作为全省唯一案例报教育部,被市干部队伍建设指挥部作为对上争取工作先进典型通报表扬。11月2日,全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现场观摩活动在济宁市举办,市教育局作了典型发言。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均达到100%,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邹城市、汶上县、金乡县、太白湖新区成功入选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数字赋能智慧教育 促教育高质量发展》获教育部优秀应用案例在全国推广。普及普惠,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全面规范办园行为,研究制定5大项23条检查细则,组织幼儿园开展自查自纠。对全市新申报的省级一类幼儿园进行现场核验指导,济宁市省级一类以上优质园达到1025所,市域优质园占比达到52.68%,较去年大幅跃升25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65%、93%。扩优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牵头制定《关于深入实施“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全省教育高地的意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支持。扎实高效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建立任务清单28项、台账制度25条,每月调度,全力推进。曲阜市、邹城市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获得政策、资金支持),数量并列全省第一。深入推动“强镇筑基”行动,创新实施“双百工程”,目前已评选出143所乡镇百强学校,辐射带动乡村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深入开展“强校扩优”行动,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共建、捆绑评价。全市中小学共组建教育集团67个,教育联盟121个,结对帮扶227对,强校扩优覆盖中小学学校773所,覆盖率达60.25%。14个乡镇入选省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30节基础教育精品课入选教育部部级精品课,18所中小学校获批全省第四批乡村温馨校园,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积极开展暑期托管活动,切实解决家长后顾之忧。430余所学校开展暑假托管服务,参与教师8600余人次,服务学生25万人次,《新华网》点赞我市义务教育暑期托管工作。积极应对秋季小学入学高峰,16.2万名一年级新生实现平稳顺利入学,省教育厅专门向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特色多元,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深入实施强科培优行动,先后召开两次全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聚焦教学质量提升,加强教研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全力推进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市市级高中学科基地31所,市级特色高中10所,3所高中入选首批省级特色高中,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提质培优,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成立2个高规格产教联合体、1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新增专业48个,撤销28个,进一步增强了我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发展契合度。曲阜市职业教育受到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
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全力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济宁市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行动方案》,设立82项综合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县域综合改革实验区、实验校,扎实稳步推进。“双减”持续巩固提升,优化落实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打造高效课堂。规范作业管理,实行中小学课后作业总量控制。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参与学生83.2万人,“课程超市”建设率100%,实现了一县一方案、一校一特色、一人一课表。持续保持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高压态势,公开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张贴“随手拍”二维码,主动接受家长、媒体和社会各界监督。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百日会战”等专项行动,加大对隐形变异违规办学的查处力度。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行动,我市投诉办结率达100%,位居全省第一,机构订单数居全省第二,监管金额居全省第四,实现了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全覆盖。我市校外培训机构跨部门综合监管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揭榜挂帅”重点改革试点项目,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经验先后12次被国务院“双减”协调机制办公室在全国推广。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流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4000余人,进一步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优化教师职称评审流程,创新实施教师职称评聘“讲评结合”模式,评聘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激发了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10月27日,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我市作了经验介绍。
教育保障不断夯实
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实施局班子成员(直属单位)、市直学校、中层科室及县市区四个台账管理推进机制,实行周调度、半月点评、月底考核、季度观摩述职评议,主动公开成绩排名,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新动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完成教师招聘3986人,其中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301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达标率100%。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联动培训机制,我市教师研修参训人数共85215人,学习率99.8%,完成率99.17%,均居全省第一。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加强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示范引领,57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入选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人数居全省前列。鱼台县职业中专教师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主体赛决赛中荣获车工赛项金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济宁市仁之声教师合唱团荣获全国第七届“聂耳杯”合唱展演一等奖、优秀指挥奖,无伴奏合唱套曲《〈论语〉节选》在北京大学成功首演。实施拒绝教师有偿补课公开承诺“双责任、双签字、双问责”机制,开发“码上监督平台”,建立人脸识别系统,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7月19日,济宁市在全省师德师风建设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强化教育财政投入,建立教育经费投入月调度制度,纳入市政府督查室“红黄蓝”三色管理督查台账重点推进。2023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安排比2022年决算增长10.43%,全省增长最高;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预算执行率74%,执行率居全省前列。在全力保障落实市县财政教育投入同时,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5.68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3.4倍,争取资金数额居全省前列。全面落实精准资助,2023年全市资助困难学生81.76万人次,资助总金额8.06亿元。累计投入学生营养改善资金1.6亿元,惠及学生56.9万人。省教育厅在我市开展学生资助精准认定量化指标体系建设试点。6月2日,2023年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暨学生资助标准化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教育部领导对我市工作充分肯定,指出济宁资助工作已经走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守牢安全底线,加强安全教育、校车(交通)安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校园安防建设“4个100%”全部达标。构建学校食堂“9K”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学校食堂建设和服务水准,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在全省率先制定《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细则20条》,实现实验室危化品全过程闭环管控。牵头制定《济宁市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办法》,织密织牢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防护网络。圆满完成高考、中考、自考等18项73万人次的组考任务,6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视频连线曲阜市教育局,听取高考准备工作情况汇报,对我市高考组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教育影响力持续提升
积极推动教育正能量形成大流量,举办“建设全省教育高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15期,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达到236万人,群众教育知晓度、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全国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交流研讨会、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交流会等10个国家和省级现场会相继在济宁召开。我市先后在省级以上会议典型发言23次,在省级以上发文推广经验做法60篇,教育工作获得肯定性批示19次,教育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全省教育高地”工作要求,以“六个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奋力建强新时代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高水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教育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