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晓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好的教育、好的学校,归根结底都源于好的教师。
济宁市技师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师德与业务并进、引进与培育并重、评价与激励并举”的建设思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锤炼过硬作风,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
坚持党管人才 强化师德建设
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院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制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构建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积极推进典型选树,开展师德大讲堂、“我最喜爱的教师” “教书育人三十年”“百奖评选”等活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浓厚氛围。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岗位聘用、评先树优、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工作的首位要求,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多举措引人才 保障学院发展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学院深入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支撑学院高质量发展。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在职博士培养与管理办法》等,建立人才引聘标准,加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并在经费保障、薪酬待遇方面给予倾斜。
目前,学院拥有工学一体化教师440人,高级职称教师24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33人,技师、高级技师335人,全国技术能手7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1人,省、市级首席技师8人,省市技术能手120人,省突出贡献技师1人,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学院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二级教授”孟庆站,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金牌选手罗慧文,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银牌获得者毕延乐等一大批高水平、高技能教师。在全省217所技工院校中,该学院是唯一一所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称号的院校。
全方位育人才 提升教师素质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工作,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修订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学院每年师资培训都在2000人次以上。积极实施“一体化”教师培养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实训基地和学院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学生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提升双向培训,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进一步推进专业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业教师真正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
学院积极举办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精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教师入企实习管理办法》《一体化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等,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常态化,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分层进阶、分类发展”“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分层分类开发认定标准。在企业设立教师培训基地,校企协同搭建培养平台,实施“流动站式”的培养模式,构建“自我诊改、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精准培育生态系统。
近年来,学院建设了8个市级导师工作室和4个院级骨干专业群,建设院级精品课程41门,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695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3项。在首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获1金2银1铜,占据山东省金银牌总数的半壁江山。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勇夺1银2优胜奖,在国赛上实现历史性突破。
完善激励机制 深化评价改革
学院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理念,系统推进人才工作系列改革。优化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对教师的素质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系统的发展性评价。扎实推进职称评聘及绩效改革,修订完善了《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聘期考核办法》等,切实发挥人才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薪酬分配制度,重视业绩及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统筹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业绩贡献的差异性,建立科学规范的薪酬调整和增长机制。推进分类分级施策,进一步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创新活力和潜能。
通过一系列工作和各部门联动努力,真正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努力把济宁市技师学院打造成鲁西南高技能人才集聚之地、高技能人才辈出之地、高技能人才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