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日。也是在这一天,创刊于1946年5月1日、后因历史原因停刊的《济宁日报》复刊,济宁日报社成立。从此,济宁报业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复刊时,为4开4版,周2刊,报头为山东省知名书法家潘汉篪题写。复刊伊始,报社在财神阁街原济宁市招待所(地改市后为市中区招待所)院内原《济宁市报》旧址办公,计客房10间。
1984年 9月1日,济宁日报社迁至马驿桥街济宁市第二招待所,借用平房两排、2层小楼1座,计客房27间。
1985年 1月,《济宁日报》改为周3刊;5月,报头改为集王羲之手迹。同年,济宁日报社在红星东路刘庄村建设新址。
1987年 记者成岳的调查报告《曲阜古建筑火险隐患令人担忧》由《农村工作》采用,中共中央书记处批示后,《农民日报》于8月6日在头版刊出。省委负责同志立即做出批示。济宁市委、市政府和曲阜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十分重视,研究了进一步加强曲阜古建筑防火工作的8条措施。
10月,济宁日报社红星东路刘庄村新址落成,12月迁入办公。
1990年 1月1日,《济宁日报》改为周4刊。
1991年 1月1日改为周6刊,出版《济宁日报·周末刊》。
1992年 12月2日,改为大版、周六刊,并第一期试刊。
1993年 1月1日起,正式改为对开4版大报,周6刊,报头改为集毛泽东手迹。
1994年 1月1日,改为周7刊,出版《济宁日报·星期天刊》;1月5日,出版《济宁日报·圣地》专刊文艺副刊。
1995年 8月3日,出版《济宁日报社·鲁地大市场》专刊。
1997年 10月,增设《生活导刊》编辑部。
1998年 10月,经省新闻出版局、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济宁日报社研究同意,市中区的《济宁州报》、梁山县的《梁山报》改为济宁日报地方版。12月26日《济宁日报·生活导刊》正式创刊。
2001年 1月1日,《济宁日报》改为周7刊,对开8版。
2002年 1月1日,《济宁日报·社会周刊》创刊;2日,《济宁日报·生活周刊》创刊;3日,《济宁日报·经济周刊》创刊,首期均为彩报。
10月,由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济宁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作为济宁市一家具有采编发一体登载新闻资质的大型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东方圣城网正式挂牌成立,其起点为《济宁日报》电子版,是济宁市重要的网上新闻发布中心、公众信息服务中心,同时也是济宁市网上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引导的主要力量,是政府、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和开拓市场及招商引资的重要媒体。
2003年 9月5日,《济宁日报·房地产周刊》创刊。9月23日,《都市晨刊》创刊。
2004年 1月9日,《济宁日报·文化周末》创刊。
2005年 东方圣城网在全国地市报中率先开通手机彩信报。下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名市建设的整体部署,济宁日报社被列为市首批文化产业改革试点单位,明确规划建设济宁新闻大厦,列入“十一五”期间济宁市十大城市建设工程和十大文化设施。
2007年 由于原厂址面积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印刷厂迁至济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同时购买安装了1台北人彩色轮转机、ECRM照排机、双面晒版机、虎丘冲片机,实现了制版和彩色印刷的双路配置,生产设备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成为报纸印刷的大型现代化印刷厂。
2008年 5月25日,记者王雁南随山东志愿四川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出征。
7月24日至25日,记者李邦田、李晖、赵厚峰、康明、杨国庆等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圣火山东省曲阜市传递”采访活动。
9月,记者杨国庆随济宁学院教育系师生援川队赴北川县擂鼓镇灾民安置点开展儿童心理疏导及采访。
是年,济宁新闻大厦竣工。
2009年 夏,记者赵厚峰随济宁市慰问团赴四川北川县采访济宁市援川干部。
9月25日,东方圣城(济宁新闻)网率先实现无线视频直播《孔子世家谱》续修颁谱典礼。当天,全运会火种灯抵达济宁。
9月底,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文化周末编辑部高永、李冬梅、赵京军、裴存刚等策划推出60版《祖国万岁》特刊。
10月,记者丁永宏、赵厚峰、刘建业、杨国庆、康明、孙逊、山进等采访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和济宁赛区赛事。
2010年 《济宁日报》全面改版,分为A、B两大版块,对开8版,每周7期,同时开通电子版。
2011年 7月,东方圣城网搬迁至济宁新闻大厦。新购置了30余台服务器和交换设备,接入电信、联通双线百兆光纤,为报社日常工作提供了网络支撑。网站投巨资打造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媒体视频直播间,配备了各种灯光、视频切换台、视频监视器、调音台、高清摄像机等设备。
8月,济宁日报社迁至新闻大厦。
8月11日,成立济宁晚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9月16日,济宁人自己的晚报《济宁晚报》正式创刊,结束了济宁没有本土晚报的历史。
2012年 6月26日,成立济宁东方圣城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济宁东方圣城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济宁东方圣城报业广告有限公司,加上原有济宁日报社印刷厂,集团经营架构已经形成。
10月,拟在济宁日报社基础上组建济宁报业传媒集团,起草《关于组建济宁报业传媒集团的请示》,制定《济宁报业传媒集团组建方案》和《济宁报业传媒集团组织架构图》。12月4日,上报市委宣传部。14日,中共济宁市第十二届委员会32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同意组建济宁报业传媒集团。
12月21日,注册成立济宁报业传媒有限公司。12月26日,成立济宁报业传媒集团。至此形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数字报、手机报、《创业之星》杂志和东方圣城网“四报一刊一网”媒体格局。
2013年 上半年,东方圣城网购置3台高清摄像机及9米摇臂,可满足直播间访谈和各种大型室外活动。6月,开通济宁市首家手机新闻客户端《掌上济宁》。
至此,网站一网、一报、一客户端,涵盖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形成立体化、多平台传播渠道。
2014年 新年伊始,报社将文化宣传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系统全面讲述济宁历史、文化,体现地方党报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应有的担当。
5月,东方圣城网网页改版,提升品牌形象及视觉体验,日访问量突破30万人次。报社新媒体矩阵初步形成“报纸、网络、客户端、微博、微信”可读到可视、静态到动态、一维到多维的实时立体传播。
7月中旬开始,《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寄发在济宁工作过的省、厅级领导。每天免费向机场和全市61家星级宾馆饭店投送日报、晚报各30份。
8月1日起,《济宁日报》实施改版,强化深度报道,确保引导有力,提升服务水平。
年内以集团化为方向,按照“宣传和经营双统筹、双提升”思路,实施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一批青年编辑记者直接走上中层正副职岗位。
2015年 创新办报内容形式,1版与2版固定为本市时政要闻版,集中报道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文化周末》《时评》《民生》等品牌影响力持续巩固。
集团20个微信公众号组成的矩阵发展迅猛,有5个微信号平均日阅读量在万次以上。东方圣城网微信公众号粉丝30万,单期最高阅读量120多万,成为粉丝最多的地域移动网络平台,7月份全国地市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排名第1名。《济宁晚报》官方微博粉丝量突破30万,“掌上济宁”手机客户端受众数量稳步增长。孔子文化节首次通过东方圣城网微信平台“掌上直播”。
启动济宁日报社新闻大讲堂,对济宁日报社40岁以下青年编辑记者,定期开展采编业务及新媒体、融媒体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讲授和培训活动。
2016年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创作精品力作。
2017年 1月1日,《济宁晚报》全面改版,取消原有AB版块,内文字号调整至小五号,更好地满足中老年读者需要。
3月,《济宁日报·文化周末2016阅读精选》(上卷《博雅》、下卷《风行》)出版。这是一部集权威性、史料性、普及性于一体的纸媒时尚读本,受到海内外读者欢迎。5月20日,举办入选作者见面会。6月,中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二副邢豪携带该书由上海启程,经北极中国科考黄河站至南极,将该书在长城站永久收藏。
联合石家庄日报社、邯郸日报社等9地市委机关报,开展“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沿线城市党报联合采访”,历时20天,足迹遍布4省9市近30个县区230多个点位,累计刊发稿件200余篇、新闻图片近500幅、专版80多个。
由本报承办的省市地报第24届好专版好专栏评选中,本报15件作品获奖,其中4件作品获一等奖。
2018年 4月,11个省份、47家媒体同仁齐聚曲阜,共同见证中国报业小记者研学联盟的正式成立。本报同46家兄弟媒体签订合作协议,将济宁报业研学产品成功推向全国。
7月,服务于报社各媒体的全媒体策划采编平台即“中央厨房”初步建成,实现了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的采编与发布一体化。
9月,东方圣城网运用最先进的“云现场”直播软件,将央视中秋晚会、孔子文化节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搬上云端”,三大活动累计浏览量突破100万人次。
年内报社党委重启停滞17年之久的职称评聘工作。
2019年 10月2日,《济宁日报》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推出4个整版的国庆特刊,对盛大阅兵式、群众游行和联欢活动进行全方位、全天候报道。
策划“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特刊,刊发专版60余个,创收130余万元。
应对台风“利奇马”,《济宁晚报》通过“现场云”进行32小时不间断直播,点击量17600余次,被新华社现场云平台作为应对台风直播优秀典型向全国媒体推送。
山东省报协召开的质量评比会上,《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双双被评为全省报纸印刷质量精品报。
2020年 组成14人的对上报道攻坚专班,《图片新闻·空中作业》《一桥飞架微山湖两岸》等7幅作品被《人民日报》头版、要闻版选用,《基金跟着项目走围着项目转》在《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并配发评论。全年在省级以上媒体发稿80余篇,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记者杨国庆入选“山东战‘疫’最美新闻工作者”25人名单,记者宋仪凯荣获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记者张彦彦入选“防疫战疫好青年”10人名单,成为唯一一名获此荣誉的非医务工作者。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抗疫宣传好新闻评选中,共设2个特等奖,报社2名记者获奖。赵书茜荣获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称号。
2021年 对上报道攻坚专班采制的图片新闻《乡村振兴的齐鲁画卷》《济宁供电部门工作人员顶酷暑建设110千伏曲铁线》《物畅其流 活力迸发》等4幅作品,被《人民日报》头版、要闻版选用;《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交相辉映》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济宁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文旅融合内生动力》《济宁实施生态修复重塑绿水青山》《济宁实施“企业攀登”工程赋能高质量发展》等在《新华社·高管信息》大篇幅报道。
联合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委网信办重磅推出“红动济宁 我心向党”讲党史故事活动,以100个人讲述100个党史小故事为主要形式,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全景式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开展“全市机关讲党史故事优秀讲解员评选”活动及“红动济宁 我心向党”全市机关讲党史故事现场汇报展演,“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灯塔—党建在线”及今日头条作专题报道。
《儒风论语》网评专栏获得山东省好新闻奖、济宁市正能量网络精品奖,中央网信办简报发文推广。开展“欢迎来我村看看——大型融媒体网络扶贫公益平台”扶贫公益项目,被新闻出版署的新闻出版集团授予全国新闻出版媒体融合创新项目,并获得山东新闻奖媒体融合奖。
2022年 《济宁日报》《济宁晚报》推出“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专栏专版,开设“二十大时光”“二十大综合报道”“二十大进行时”专栏,受到省宣传舆情研究中心表扬。报社所属网站、新闻客户端、官方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24小时不间断刊发和转发相关新闻稿及短视频。“‘掌上济宁’客户端将党的二十大报道置顶,引人注目”“《济宁晚报》官方微博转发《人民日报》视频,展现了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出的未来中国AI(人工智能)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均被省宣传舆情研究中心表扬。
10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10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先后刊发本报记者杨国庆关于我市推进内河港口智慧化建设的新闻图片,对深入宣传我市以“多式联运”新模式引领港航产业发展作了生动展示。通讯《让千年文脉焕发全新神采》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大量稿件被《半月谈》《中国经济时报》《新华社·高管信息》《中国社区报》《中国县域经济报》等选用,《聚焦“制造强市”推动城市转型》在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一网一端N号一户外”融媒矩阵及《孔子爷爷说文明》动漫公益剧,被评为全国地方党媒深度融合创新项目;“习语润儒乡”百姓宣讲云直播平台,获全国报业技术赋能媒体融合优秀案例;设计制作《孔子爷爷说文明》原创动漫系列剧,抖音点击量100万+,被新浪、网易、搜狐、凤凰新闻等各大媒体转载,在市区户外大屏、公交车上广泛传播。报社“欢迎来我村看看”大型融媒体网络扶贫项目,获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全国地方党媒融合发展创新优秀项目”。
2023年 市委书记林红玉3次批示市委办,将济宁日报社工作经验发《今日信息》,并分别就济宁日报社承办的“东西问·中外对话”分论坛和报社内参报道作批示肯定。
5月,晚报记者董绍进原创作品“微山湖、独山湖”系列爆款短视频,传播量突破 5 亿,创造了我市新媒体作品传播量最高纪录。
6月,编印颁行《济宁日报编校质量手册》,开展编校质量阅评,严格落实出版(发布)流程,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配强人员力量,扎牢第一读者防线,守好党报舆论阵地。
累计举办新闻大讲堂、领导干部上讲堂等活动40余场,邀请有关领导、省内社内资深媒体人举办研讨和讲座,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记者编辑的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自9月起,组织实施了隆重、热烈、简朴的《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庆祝活动,推出128版《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全媒体典藏特刊》,制作融媒体作品。
11月11日,黑龙江省大庆市读者、中国资深航天模型专家杨长德为《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设计制造的“JN—23”航天模型火箭在大庆成功发射,经由网络模拟飞行至济宁报业大厦上空,象征着大庆各界读者的深情厚谊。
到12月26日,连续刊登来自全国各地的“《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40年,我与《济宁日报》’”征文14期48篇,评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成岳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