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第42版:T34-35创新发展晚报

一城精彩浸纸上

——《济宁晚报》,咱济宁人自己的报纸

2011年9月16日,《济宁晚报》创刊。12年,历史长河中的“弹指一挥间”,晚报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精彩蝶变。一篇篇稿件、一幅幅图片、一个个版面、一条条短视频,见证了无数济宁人向着美好生活激情进发,如涓滴入海,汇聚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

2011年

11月9日,策划“和晚报记者一起走基层”。

11月26日,小记者健康行——走进市第一人民医院。

12月2日,邀您评出“最厌恶的交通陋习”。

12月11日,“跨越万里的温暖” 爱心征集活动。

2012年

1月1日,本报记者与爱心人士来到启音聋儿言语康复中心,与听障儿童一起包水饺过新年。

1月4日,策划“致敬温暖济宁新闻人物”特刊。

1月12日,《济宁晚报》《鲁中晨刊》联手帮援越老战士圆梦。

4月8日,《济宁晚报》拍客团正式成立。

4月14日,高考公益讲座火爆开场。

4月21日,“爱在济宁”春季万人相亲会在杨桥绿地公园举行。

6月16日,《济宁晚报》车友会正式成立。

7月11日,《济宁晚报》暑期卖报小行家活动启动。

9月16日,《济宁晚报》创刊一周年暨济宁市小记者团成立。

2013年

1月27日,暖冬行动之“温暖回家路”大型公益系列活动首站正式启动。

3月15日至17日,“2013年——济宁春季惠民车展”在市体育馆举行。

5月29日,“牵手孤儿·与爱同行”“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农村孤儿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6月1日,2013报友网友游济宁活动启动。

7月27日,2013年全国高校招生(专科专场)现场咨询会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行。

11月18日,《济宁晚报》热线电话2210000与市住建委12319热线联合推出“寒冬问暖联动热线”。

2014年

1月21日,本报对济宁白血病患儿小简宁到省城圆梦、治病的经历进行跟踪报道,在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们的陪伴中,小简宁提前度过了患病后的第一个生日。

3月12日,本报记者街头民调“三难”,“脸难看”最惹人烦,“门难进”“事难办”得到有效化解。

5月26日,《济宁晚报》微信公众号开通。

7月16日,本报第三季“快乐小报童”欢乐起航,小记者走上街头卖报。

11月20日,济宁市小记者团首个小学记者站正式揭牌成立。

12月25日,济宁市小记者团首个中学记者站揭牌仪式在济宁学院附属中学举行。

2015年

1月15日,本报发起“划出自己的2015年愿望清单”互动活动。

2月27日,面向市民征集维权线索。

6月29日,济宁晚报编辑部被授予市委市直机关第三批“共产党员先锋岗”。

10月23日,面向市民征集“不文明现象随手拍”作品。

11月12日,网红萌娃小玉玉来本报采编大厅做客。

12月26日,济宁市小记者团“圆梦之行”走进校园。

2016年

1月4日,12名萌宝登上2016年首期《济宁晚报》。

6月25日,2016年大型高校招生现场咨询会(本科专场)在济宁运河宾馆举行。

7月18日,策划“共创文明城,秀出你的金点子”,欢迎广大市民拨打热线电话2210000 “支招”。

10月26日,济宁首届争当金融微笑天使颁奖盛典举行,张姝摘得“最美微笑天使”桂冠。

2017年

4月20日,济宁报业金融首届济宁百万车主最信赖车险品牌名单揭晓。

5月22日,2017济宁晚报“心酒杯”万人公益相亲会在金宇家居城重装起航。

6月9日,策划推出2017年首届中国孔子幼教大会特刊。

7月17日,本报联合市慈善总会发起“牵手慈善助学行动”。

10月30日,本报携手全省都市报聚力纸媒发展,加入全省城市都市报合作联盟。

12月19日,济宁第二届争当金融微笑天使颁奖。

2018年

1月3日,推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心中有数》策划。

3月30日,发起成立中国报业小记者研学联盟。

6月12日,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特刊。

8月15日,联合《鲁艺》文学期刊、济宁市作家协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鲁宝祥通杯”征文活动。

2019年

1月28日,评选“十佳”“百优”小记者。

4月1日,推出《端信兖州》专版。

4月17日,开展“书香孔孟——我与书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5月16日,本报荣获“2018年度济宁市健康传播先进集体”。

6月5日,原创融媒栏目《甏视频》上线,推出《三国谈》《风物济宁》《空间》等优质文化类短视频。

6月21日,推出深度报道专栏《五周刊》。

7月22日,联合市慈善总会发起“牵手慈善助学行动”。

9月30日,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2020年

2月-5月,连续推出《抗疫专版》。

6月22日,承办万州农特产品(济宁)推介会系列活动。

11月19日,济宁日报社召开融媒体建设暨《甏视频·三国谈》专栏50期座谈会。

2021年

1月11日,联合市慈善总会发起“慈善助困·情暖万家”捐助活动。

7月1日,推出《光辉照我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8月3日,承办2021“深化鲁渝协作 助推乡村振兴”万州农特产品山东济宁专场推介活动。

2022年

1月4日,策划推出“2022心愿清单”通版报道。

6月24日,策划推出“山水圣城盛迎宾朋——喜迎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特刊。

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确定1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微山湖旅游区名列其中,本报推出图文报道。

9月5日,本报四位编校人员留守单位,坚守岗位,刊发“疫情防控·你我同行”“做到两统筹 夺取双胜利”等专刊专版。

2023年

5月13日,本报记者董绍进拍摄的短视频《独山湖》在全网转发量破5亿。

7月6日,济宁市小记者团普育回民小学实践基地揭牌。

8月10日,《济宁市小记者周刊》正式上线。

9月4日,《文化济宁周刊》正式上线。

10月9日,晚报全新改版。

11月12日,晚报承办的万州农特产品进山东暨万州文旅推介会圆满举行。

11月15日,《济宁老年周刊》正式上线。

本土就是主流 贴近就是力量

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人们常因时间而感怀,不仅因为时光是忠实的见证者,更因它是伟大的书写者。创刊12年,《济宁晚报》按照“本土就是主流、贴近就是力量、活动就是品牌、互动就是影响”的服务宗旨,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策划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宣传报道。

以中国梦为主题,《济宁晚报》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开设“奔跑的追梦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专栏,讲述普通人不忘初心、追求理想的生动故事。树立窗口意识,精心策划省运会、抗战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一系列栏目。“走进窗口看作风”,通过对济宁多家部门单位调查暗访,推动窗口单位提高服务水平。筹集价值近百万元的爱心物资,开通英吉沙专列,送到新疆儿童手中。发动社会捐建十余座、价值上百万元的蒲公英小屋,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撑起保护伞。与救助部门联手“为流浪者寻亲”,社会人士纷纷伸出援手,爱心温暖全城。常年开设公益专版,讲述一篇篇温情故事,感受普通人的奉献和坚守。

平凡中见伟大,千千万万个你我汇聚成世界的样子。创刊以来,《济宁晚报》始终将人文关怀渗透在细处、服务到实处,把“人”作为关心与关爱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搭建全媒体服务平台,晚报记者辗转于冬季供暖、夏日高温、上学就业、农贸超市的新闻现场。“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未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

常怀创作之情 点燃融媒火花

全媒体时代,引领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成为纸媒发展的重要方向。《济宁晚报》不断加快融合步伐,推动“主力军进入主阵地”,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用全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努力推动党报媒体融合“破圈”。

2019年6月,《济宁晚报》开发《甏视频》短视频产品,制作发布新闻类、文化类短视频。同期开发今日头条号、企鹅号、抖音号、海报新闻、H5、现场云等新闻产品,多平台融合发布新闻,增加了传播力和多重影响力。《三国谈》栏目是一档讲史类栏目,为《甏视频》的子栏目,至今已经播出正片194期,该栏目先后获得济宁市好新闻奖一等奖、济宁市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奖、山东新闻奖媒体融合作品三等奖等十余项省市级荣誉。

今年5月中旬,《济宁晚报》原创新媒体短视频《大美微山湖》系列作品中,由记者董绍进拍摄的《独山岛“水下森林”》短视频经新华社、人民视频、央视频、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媒体及省内外数十家媒体平台广泛转发,浏览量突破6亿,引发良好的社会反响,提升了济宁在全国的美誉度。

如果说《济宁晚报》新媒体内容领域布局发挥了较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才是关键所在。新闻短视频《六旬老人身陷困境 90后辅警跳水救人》通过报纸、《济宁晚报》官方微信、微博、现场云全媒体进行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稿件第一时间被新华社采用。

独家首发接连不断 讲述最美济宁故事

千变万化的人物魅力,是新闻作品的灵魂。自2011年创刊以来,历年荣获“济宁市道德模范”“济宁好人”“文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济宁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的榜样人物,皆经《济宁晚报》首发报道,成为新闻事件里当之无愧的主角。其中,不乏谢立亭、张宝芳、刘庆民、金茂芳等一批由《济宁晚报》首次报道、独家亮相的榜样故事。

2014年4月4日,记者在越河街道办事处竹竿巷社区采访时发现了一件暖心事:时任社区书记的张宝芳在记录本上记着上千个便民服务电话,水电维修、家电维修、化粪池清理,甚至周边各大药店、旅馆的电话号码一应俱全。居民一旦遇到难题,随时都可以找张大姐咨询便民电话。由此,竹竿巷社区的张宝芳成为《济宁晚报》的常客,她的故事经由记者的笔触,呈现在济宁市民面前。直到2022年5月14日张宝芳去世前的一个多月,晚报记者就如何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这一问题,采写了关于她的新闻报道。

2023年8月2日,《济宁晚报》头版独家报道了微山县93岁抗美援朝老兵李乐乡,连续9年助困帮扶,累计捐出善款26万元的故事。可以说,由《济宁晚报》传播出去的温暖故事,汇聚成济宁这片大地上不可或缺的磅礴力量,让无数济宁市民从中汲取到滋养内心的正能量。

以活动带动品牌 以品质塑造媒体

一张年轻的报纸,如何在当下激烈竞争的全媒体时代打开局面,彰显个性,亮出自己的品牌?为此,《济宁晚报》在创刊之初,报社党委就确定了以活动促进品牌影响力的办报战略。十二年来,由晚报主办、承办的万人相亲会、中国报业小记者研学联盟、金融微笑天使、高校招生咨询会、文旅推介会等各类社会活动达20多场次,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还推动了我市金融、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

《济宁晚报》前身《都市晨刊》成功举办了我市历史上第一次万人相亲会,一经推出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应广大市民要求,2011年,《济宁晚报》创刊之后,相亲盛会再次扬帆起航,并成功将“爱在济宁”的品牌升级为“万人相亲大会”的金字招牌,至今成功举办了10届,吸引数十万市民共襄盛举。该活动已经成为济宁档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历史最为悠久的公益相亲盛会,无数单身男女通过相亲会相识、相恋,并走入婚姻殿堂。

2018年4月2日,11个省、47家报业传媒集团的负责人共聚东方圣城曲阜,共话报业发展,共促研学游产业提升。由济宁晚报社承办的中国报业小记者研学联盟成立仪式暨“跟着孔子去研学”中国报业小记者研学旅行产品推介会举行,并成立全国各地报社小记者研学联盟。

记录城市风华 传递济宁声音

2023年8月13日晚,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在曲阜尼山圣境举行开幕式。戏剧《济遇·孔子》、舞剧《西游》、话剧《夜行记》、《搭手飞人》等剧目在《济宁晚报》刊发系列报道,讲述剧里剧外的故事。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缘着传统文化脉搏,为传承弘扬具有本地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济宁在原创剧目上不断探索,坚持传统“看家戏”和新编“原创戏”两条腿走路,展现济宁艺术创作成果和精神风貌。《济宁晚报》聚焦原创励志儿童剧《梦回三迁路》、具有浓郁济宁地域特色的现实题材剧目《荡起双桨》、首部长征题材儿童剧《长征路上的少年军》、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等剧目,通过系列报道展现了济宁深耕沃土、硕果累累的文化“两创”景象,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的持久魅力与风采。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搭建交流互鉴、合作发展的桥梁,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杂技滑稽作品《岁月》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填补山东省23年空白;全国出版发行首部抗战志《济宁抗日战争志》正式出版,330个立传人物照亮我们前进的路……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事,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符号,由《济宁晚报》传递出去,让那些闪耀着璀璨光华的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立足服务民生 一纸向深而生

常新,故而历久。

自2011年创刊以来,《济宁晚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耕本土,立足民生,做有责任、有担当、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传播者。十二年来,晚报坚守对“白纸黑字”的长情期待,运用全媒体手段,坚持做好内容生产,在一线观察、在现场打捞,讲好济宁故事,传递正能量,聚合正向引导力。

厚重、时尚、贴近、关爱、深度,这是晚报的全新气质。为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晚报将在内容、形式和传播路径上进一步改革优化,新闻服务化、内容深度化、策划专题化、栏目IP化、视觉杂志化。创新推出周刊IP专题,周一“文化济宁周刊”、周二“民生周刊”、周三“济宁老年周刊”、周四“济宁市小记者周刊”、周五深度报道“五周刊”。持续关爱“一老一小”,用心用力用情办好老年周刊和小记者周刊,构建全社会支持帮助老人和儿童健康生活的社会舆论环境。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济宁这片气象万千的热土上,万物孕育着勃勃生机。书写新时代,既是身逢盛世的荣光,也是媒体应当自觉肩负的重任。作为时代的瞭望哨,社会的守望者,新时代的媒体更应顺势而为、主动担当。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一纸的荣光,永远在前方。新时代新征程,《济宁晚报》将继续奋力书写济宁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华章。

本报记者 万德龙 苏茜茜 王艳茹 李胜男 刘伟栋 李凤鸾

2023-12-26 本报记者 万德龙 苏茜茜 王艳茹 李胜男 刘伟栋 李凤鸾 ——《济宁晚报》,咱济宁人自己的报纸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7026.html 1 一城精彩浸纸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