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刚刚退休的老报人张志亮,曾为热爱的报业工作了40年。“在老报社工作期间难忘的事,那肯定是那次犯错。”回忆起在红星路老报社工作的时光,老报人张志亮向记者讲述了他年轻时的一次采访写稿经历。
“1989年5月,金乡的蒜薹丰收,时任总编张玉春安排我到金乡采访。因为金乡大蒜、蒜薹的稿子每年都写,内容多是种植面积、品种、亩产、总产等。在去金乡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思考怎么写这篇稿子才能不落俗套。”老报人张志亮回忆说,到金乡后,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接待了记者,在了解了蒜薹产量等基本情况后,他还从和县领导的聊天中得知了蒜薹收购面临的一个难题,“1989年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农民种植大蒜后,需由县商业、供销部门收购,当时面临的难题就是县里没有钱。”张志亮告诉记者,在交谈中他了解到,金乡的小学校舍改造也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县里有了让干部职工捐款,为校舍改造筹措部分资金的想法。“获取到这些信息后,我突然萌生了一个‘聪明’主意,如果全县的干部职工可以捐款筹措资金,完全可以先用来收购蒜薹,等一两个月蒜薹销出去,资金周转完再进行校舍改造,一钱两用岂不更好。”张志亮说,在当年全国唱响“支农大合唱”的背景下,干部职工捐钱收购农民种出的蒜薹,肯定算得上是一个好新闻,他把这个想法一说,县领导甚为高兴,一拍大腿说:就这么办了!张志亮也高兴地说,那咱们就说定了,我回去就这样写稿子了。
就这样,1989年5月18日,一则标题为《金乡干部职工每人出资20元支持蒜薹收购》的稿子刊发在《济宁日报》一版显著位置上。稿子刊出后,因其新颖的写稿角度,总编辑张玉春亲临张志亮的办公室给予表扬。但没过一个小时,有金乡县的干部给报社打来电话反映,金乡县并没有干部职工出资收购蒜薹的做法,该稿件有违事实。
“这次是我被叫到张玉春总编的办公室,先是严厉地询问了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劈头盖脸一顿批,然后作出决定:要在头版刊登更正向读者致歉!事情是这样的,虽然当时的县主要领导高度认同我的建议,但县委主要领导准备号召干部职工捐款改造校舍的提议,却意外地没能在县里的有关会议上通过,那捐款收蒜就更没影了!表面上看问题出在有关会议之后金乡没有及时将变故通知记者,但实质是记者的作风问题,一篇所谓立意新的稿子,不是基于事实,而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商量’出来的。对于这样一篇严重失实稿件的发表,我是愧疚又懊悔,张总编自然也非常痛心,他气愤地说,这个教训希望你能记一辈子!”张志亮回忆说。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丝毫儿戏!这件事一直印在我心里,我也常与青年记者提及这一糗事、丑事,我们要时刻谨记,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要常怀敬畏之心,树立起牢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忘初心,才能不负新闻工作者肩负的时代责任和使命。”老报人张志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