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份,我通过“青年记者训练营”的选拔,成为《济宁晚报》城事热线部的一名实习记者。第一次外出采访,是由时任城事热线部主任的盖鸣霆带队,到任城区竹竿巷社区采访一位基层先进人物。几年之后,上百篇的合写稿件让口头上的“盖主任”变成了熟络的“盖哥”,这都是后话了。
采访结束后,我们在附近的“林家湾炖鱼”吃了顿简单的工作餐。作为新人,自然要表现“积极”一些,但在结账时,盖哥却坚决拦住了我:“你刚参加工作,我怎么说挣得也比你多,没有让你掏钱的道理。”一件小事,却让我看到了满满的“人情味”。而在之后,每当遇到突发事件、棘手难题,这些主动揽起责任、扛起担子的“人情味”都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情味”的背后,是一代代济报新闻人的担当与责任。
2017年,城事热线部接到一通求助电话,家住汶上县次邱镇的张大哥跟随村里的包工头外出务工,意外跌落造成脊柱损伤,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法院的赔偿判决早已下达,当地政府也多次协调,可对方却始终一副“要钱没有”的蛮横态度,一拖就是十多年。张大哥早已家徒四壁,只能依靠妻子每月打零工2000多元的收入苦苦支撑,言语中,他满是自责,觉得是自己拖累了整个家庭。报道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多年未曾露面的包工头主动上门和解,迅速把拖欠的赔偿款给付到位。事后,张大哥专门委托同乡给报社送来了锦旗。在城事热线部的5年里,我和同事们聚焦物业服务、房屋质量、生态环保、消费维权、食品安全、市区“停车难”等热点问题,用一篇篇深度报道测量着社会民生的厚度与温度。而当看到一个个民生痛点、社会堵点在“舆论监督”的力量之下被化解,听到群众那一声声真挚的“谢谢”时,“铁肩担道义” 的新闻理想正在熠熠生辉。
2019年3月份,我调任“县域新闻部”副主任。本着“基层是座新闻富矿”的理念,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和相启申主任几乎跑遍了济宁的每一个乡镇。鱼台“网红村”等一大批稿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采用,在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得到县乡合作单位的高度评价。凭借扎实的新闻服务质量,两年内,县域新闻部的合作镇街数量提升 1倍以上,一跃成为集团行业部室的创收排头兵。
同年,某县区开展干部审计,要求被审计干部提供当年的招考报名启事,证明入职流程合规。求助电话打到了报社,我和同事汤伟在资料室翻找了一个下午,终于在一张90年代的《济宁日报》上找到了这篇招聘启事。翻看着这张已经泛黄的老报纸,透过一篇篇稿件、一张张照片,30年前的“旧闻”却显得如此鲜活。在那一个瞬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也让我更加明白,在这张薄薄的新闻纸上,承载的不仅是一代代济报人的理想与汗水,更是济宁这座千年古城的时代足迹。
2023年,《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我也进入了新闻从业的第十个年头,从一名实习记者成长为部门负责人。每当带着新入职的同事外出采访,拦住他们结账的手机,说出“你刚参加工作”时,我知道,一代代济报人对于新闻理想的坚守与执着、担当与奉献,正薪火不灭、手手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