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秋冬之交,我似乎还没准备好与校园的悠闲时光告别,就来到了济宁日报社《都市晨刊》编辑部报到,也开启了人生中新的旅程。在报到之前,我幻想过用很多种心情迎接这段经历,本以为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兴奋,或是淡然处之的那种平静,再就是心慌意乱的不安。等我坐到属于自己的工位才发现,从内心涌来的感觉是神思恍惚,恰如脑海里的那片空白。
或许是看出了我的不知所措,我的指导老师、资深记者山进对我说:“如果说实习是一种临时性的锻炼,那么,从今天开始,你就要把接下来要写的稿子、要拍的照片当成工作,当成必须全身心投入的实战,因为你要对读者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既来之则战之,我相信你可以的。时间一长就会发现,你现在脑子里的那片空白,很快就会被自己写出来的稿子填满。”
没错,既来之则战之。既然学生时期就立下了当记者的梦想,如今又得到了在济宁日报社工作的机会,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去践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誓言。攒足了勇气后,我就把同事们当成了学习的榜样,去大街小巷、工矿企业、田间地头留下自己采访的足迹,在采访本上陆续写出一个字、一个词、一行语、一段话、一篇稿。时间过得很慢,因为有些采访总是不能如自己设想得那么快完成;时间过得很快,因为好像就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我采访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写完了一篇又一篇的稿件,那些陆续完成并见报的稿件里,是我记录的别人的生活,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表述。从第一次写稿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18年的时间,但有些片段还是会不定期在脑海里浮现,提醒我见证了哪些故事,也提醒了我,自己的人生因为做记者而变得更加精彩——因为曝光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被不明身份人员围堵威胁;因为采访困难群体,被对方紧紧握着双手并道着感谢;因为采访社会各界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被温情的氛围感染到流泪不止;因为采访全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被赛场的激情氛围感染得心跳加速……
2011年,《济宁晚报》正式创刊!这个时候的我,也已经成为了一名还算资深的记者,对我“小宋”的称呼变得越来越少,“宋老师”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根据安排,我从一名在一线采访的记者变成了一名评论员,对我来说,这是报社领导对我的信任,也是一次新的挑战自我的机会。当我开始学着培养洞察力、分析能力,去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时,也渐渐发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2017年,因为报社领导的关怀和信任,我又得到了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到《济宁晚报》编辑中心担任副主任。和从前一样的是,新的岗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更多的挑战机会,也意味着拥有了提升自我能力的空间。这个时候的我,因为职责分工的原因,我更多时间用在了在电脑屏幕前编辑记者同事们的新闻稿件,但还是尽可能地挤出时间走出去采访。于是,因为采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明与美好;因为在深夜冒着寒风采访疫情防控志愿者,被感动到热血沸腾并坚信我们一定可以赢得最终的胜利……
2019年,济宁日报社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我们也需要迈出坚实的步伐。那么,作为外出采访时间有限的编辑,我该如何迈出这一步呢?经过多次向领导汇报、部室编务会沟通后,我们决定,以我主笔的专栏《三国谈》为蓝本推出同名融媒体栏目。就这样,我和编辑中心同事们开始有了双重身份,正常工作时间我们统一的职业称呼是“编辑”,到了业余时间,我们则变成了“摄像”“导演”“场务”“灯光师”,而平时不善言辞甚至说话经常紧张的我,则变成了“主讲人”兼“制片人”。当时的我,就像刚刚入行时一样,脑海里是一片空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既然骑上战马,就要英勇地战斗!截止到现在,《三国谈》已播出190余期,栏目不仅开创了省内地市级媒体同类栏目的先河,也陆续荣获了省、市两级十余项荣誉,成为了报社的品牌。
前几天找到了2005年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那个时候的我还很瘦弱、青涩,如今看镜子里的自己,已然多了一两分成熟,额头前的头发也多了几根白丝。这是从业18年所带来的改变吗?是,也不是。是,那是因为时光本身就是人生的催化剂,可以让一个人从青葱走向沉稳。不是,那是因为无论是做记者、评论员、编辑还是主讲人,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我能做的也只是尽一个新闻人的责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能做的也将是视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为自己新的起点,对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去群众中听取更多的声音,让时代检验自己的同时,努力让自己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