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报道部 王雁南
1995年,我来到济宁日报社,近30年来,一直在一线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工作。
记载一段岁月,留存一种情感。
《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谨将我从事新闻写作的亲历粗略回忆一下,以留存一段美好的记忆。
本人是学工科的,毕业几年后,却要180度大转弯搞新闻写作,真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好在我认准了“勤能补拙”这个理,通过向身边同事的学习和实践历练,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非常喜欢这“动”与“静”的工作。动时,风风火火去采访;静时,伏案细思行文架构、推敲词句。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我不畏严寒酷暑,跑田间地头、串街头巷尾、钻牛棚猪舍、进企业、下社区……曾经几年,每月平均采写新闻稿件达2万多字。坐累了就弯着腰写,腰疼病犯了,疼得实在弯不下、坐不住了,就把坐垫扔在地上单膝跪着敲写……近30年来,有70多件作品先后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山东新闻奖和省市地报新闻奖一、二、三等奖。一件件作品的背后自然充满了“酸、甜、苦、辣、咸”的人生体会,但无论哪一种“味”,都滋养了我的新闻从业路。
回忆一段历史,在头脑中汇集一片有分量的时光。这片时光印记在大脑深处的好像仅是:干了一件事,记录了一段历史,救助了几个人,促进解决了几个问题……
干了一件事
干的一件事,就是采访、写新闻、写民生新闻。
本人先后在农村经济部、专栏专刊部、总编办公室当记者。2007年5月,济宁日报社创办《民生》专栏,由当时的“群众社会部”负责,我及部室里其他几位同志便担负起这项工作。创办《民生》专栏,同时我们也忍痛停掉《读者来信》版块。在首期的“告读者”中,我们这样写到:“ 伴随广大读者23年的《读者来信》版,今天就要与读者说‘再见了’……为进一步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服务民生,服务大众,本报《民生》版今天以一幅崭新的面孔和您见面了。”
“和您见面了”,好似一声庄严的宣告!在这声“宣告”中,开启了济宁日报的《民生》宣传报道,从此也开启了我的民生报道路。
2009年初,《民生》进行了第一次改版扩版,将每周出版两次的半版,改版增加到每周刊发三个整版,由此,大大增加了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和刊发密度;2011年6月,挂牌成立民生报道部,并对《民生》版面进行再次调整。
16年来,该栏目经历了几次改版、几易其名,但无论怎么变,始终没有离开过“民生”二字。
《民生》创办之初,我们可谓是混混沌沌,什么样的新闻是民生新闻?可以说从业界到学界都没有一个定论。版面如何定位?栏目怎样设置?就像《人世间》周秉义说的,“拆光字片盖新楼,那是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也是在“摸石头过河”中做起了民生新闻。
记录了一段历史
开办《民生》之初,城市建设正处于快速建设发展阶段。“先破后立,拆旧建新。”由此,产生的一些建筑垃圾随处可见,建筑垃圾又招引来生活垃圾……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民生》记者对一些瞬间、现象进行了记录报道。
小洸河沿岸、沿老327国道去戴庄医院路两旁的垃圾堆与一层楼房“试比高”;深圳路及东达电梯厂对面的空地上一大片垃圾,一堆就是三四年;济宁城区的越河,有一段竟成了“阴阳脸”,北岸被治理得整洁有序,而南岸却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岸上不仅牛毛、牛粪成堆,还有一汪汪鲜红的血水;“建起楼一片,轧毁路几段”的事情时有发生;在一个交叉路口,凿岩机竟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破拆路边的一座五层高楼,让过往行人、车辆无不心惊胆战……
还有小摊贩占道经营问题。当时,在一些背街小巷,只要能称得上“路”的地方,几乎全被小摊贩占道经营了。像石门口街,由于乱搭乱建,整日被小摊贩挤得水泄不通。
群众打热线反映,大悲庵南河沟污染严重。我和姚军同志一同前往调查。现场发现,这里污水不仅呈黄色、露红锈,还伴有刺鼻的恶臭味。为弄清污染源头,顺着河沟,我们来到南边一条东西河沟边,当时,河沟几近干枯,有被污染的明显痕迹。在杂草丛中,我们顺着河沟由西向东行。“蛇!”猛然间,姚军一声惊叫,吓得我俩撒腿就跑。那种怕、那种恐惧,那种毛骨悚然的精神折磨,对我们两位女同志来说,简直就是直达心底!鞋子跑掉了,脚底扎破了,跑远后,我们气喘吁吁地相互安慰着:“应该不是‘蛇’!”是一根朽棍?一段草绳?究竟是什么,我们谁也没再求证。
救助了几个人
邹城市石墙镇的孙水枝,因一次意外车祸造成左下肢截肢,致使生活陷入极度困境。接热线后,我们第一时间来到她家。当时正值2月,天气很冷,她斜躺在一个旧沙发里,将残腿靠在并不热乎的炉子旁,肿胀的半截腿被包裹到腿的两倍粗,仍向外渗着血水。李铭主任和我上前紧握住她的手,安抚着、宽慰着,随后,又把我们身上仅有的200多元钱塞进她的手里……通过民生报道,她的遭遇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鱼台县鱼城镇的林郭莲患尿毒综合症,但无钱医治,我们《民生》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次跟踪报道,并通过协调对接,使她在一家爱心私立医院获得了3年的免费治疗;泗水县金庄镇北曹村一个特困家庭收养了两名弃婴,孩子已到入园年龄,但因没户口遭遇入园难,通过民生报道后,孩子入园问题很快得到解决;鱼台县罗屯镇任家一对双胞胎姐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最佳手术期应在7岁前,但因家庭穷困,拖到12岁的两个孩子还没能得到有效治疗。接到热线后,我们进行了采访报道,引起社会关注,王展宏主任又协调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启动有关救助项目,为两个孩子进行了免费治疗。
梁山县一对老人出现养老难、微山县一家四口三个残疾人,生活无保障……
多年来,通过民生报道,先后使50多位尿毒症、白血病等急需救治的重症患者及遭灾、遇难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解决养老难、维权、弱势群体求助等百姓一般性诉求近400人次;负责民生新闻采访的记者也时常捐出随身携带的钱款,为被救助对象购买生活用品、学习用具,还多次联合一些慈善组织或当地政府捐款捐物实施救助。
促进解决了几个问题
曲阜市小雪镇的徐先生,由于复员证丢失,老人家50多年没享受到国家政策内的任何补贴。通过民生报道,在曲阜市民政局、小雪镇民政所的积极努力下,被拖了50多年的问题终被解决;随后,祖孙三人送来了一面“传播时代文明 做百姓贴心人”的锦旗。
《危险!338线大运河桥在颤抖》一稿刊发后,引起市委领导高度重视,立刻安排有关人员向交通、公路、交警、航运等部门了解情况,并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为338线大桥减负,有关部门迅速组织了40余人的专项治理队,对338线大桥进行大力度治理,十余天时间,查超限、超载运输车辆300多辆,卸货420多吨,由此,消除了隐患,守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再看那座曾经“颤抖”的大桥,现在,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
嘉祥马桥明德小学是一所由台湾人士捐建的学校,但教学楼盖好没两年,便出现了多处裂缝,村民录制有关光盘反映到报社。《民生》栏目记者第一时间进行了现场调查,《教学楼盖好未两年 出现裂缝几十处》稿件刊发后,引起市委有关领导、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嘉祥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办公室又以《今日信息》形式,报至当时市委书记、市长等主要领导,终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还有位于建设路曾红火一时的“马路人才市场”。这处“马路人才市场”,由原济宁市职业介绍中心向南路西,大约100多米的路段上被招聘者、求职者拥塞得水泄不通,秩序极其混乱,不仅给交通带来极大安全隐患,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容市貌。对此,《民生》进行了多次跟踪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后,立即确定了“清理整顿月”,通过5次集中治理整顿,红火一时的“马路人才市场”终于还道于民、还安全安静于百姓。
2014年8月7日,本报《民生》刊发了党报热线《这保险有点“不保险”》,稿件见报后引起一保险公司高度重视,3天后,该公司采取先行垫付的方式支付刘女士2.8 万元。
……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制度、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的日趋完善,再加之普通民众观点意见的发布表述已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从此,我们便把更多的“镜头”聚焦在抓好、贯彻好、落实好一些民生工作上,聚焦在改善百姓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上,聚焦在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上。
再看看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已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之胜地。2020年,济宁市又成功摘得了“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在济宁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济宁日报》的《民生》宣传报道,应该说起到了很好鼓与呼的作用。一个个事件的记录,一个个故事的讲述,都充分展现了济宁日报社记者的政治责任与使命担当。
当一个人的青春融汇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的青春就不会远去。为顺应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一名老记者,不服老、不言老,转观念、换思路,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竭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位新媒体人:《“五一”小长假,既有流量又有温度》《农家女历时七年绣出22米“清明上河图”长卷》《济宁杂技 融新“化蝶”》等多件作品在“声远观察”等融媒平台刊发后,均取得较好传播效果。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在近30年的陪伴中,本人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为济宁日报社的发展壮大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时值《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衷心祝愿她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来庇佑、陪伴一代一代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