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T13版)而刘运库服务对象就是沙河村的父老乡亲们。在那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刘运库的服务责任就是带领沙河村人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奔小康。在那个年代,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观念也进一步变化,抓住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机遇,进一步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于是,刘运库又进一步研究市场行情、外地供需信息,指导、引导这一生产由制氨水罐到制油罐,由仅在沙河做到走向全国做,由一人独家经营到百家单立门户经营。在几十户人家富起来后,这个村有23户虽有劳力,但找不到致富的门路。针对这种情况,刘运库登门做工作,撮合经济能人与穷户户主结成对子,教技术、帮资金,使他们摆脱贫穷,有了自己的营生,许多家庭也进入了上等户的行列。同时,刘运库心里装着全沙河村的老百姓,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户掉队,不让一个还过着贫困的生活,要让全村每一个人都享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获得感幸福感。
思考体会之三:用心用情写好典型。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写道:“多少年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和着血和泪的。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简直是一种魔力。它能使得你如呆如痴,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周围的一切好像忽然都不存在了一样,既令做一些事情也都是下意识的,整个脑海里几乎完全被英雄人物占据着,眼前是他们的形象,耳边是他们的声音,似乎不把他们的精神面貌和透过这些精神面貌所宣示的真理,真挚地、如实地、深刻地写出来,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人民事业犯罪就对不起党,对不起我们伟大的时代。”以前反复读过这段话,觉得写得好,怎么好?自采编过刘运库这个模范英雄人物后的今天才有较深刻的理解。沙河村的老百姓说,刘运库没有走,刘运库还在我们的身边。因为他们和刘运库长期在一起劳动、生活,生前印象深,死后更加怀念,他们情感相融。听了或看过刘运库事迹的人们说,刘运库的形象会永远烙刻在心中。这是因为塑造刘运库这个典型是有血有肉有情。我们塑造刘运库典型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产生了社会效益。回顾在采访和编写过程中,刘运库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感动着我们,驱使我们日夜挥笔疾书写好这个典型,真实地再现这个典型。这是我们和刘运库情感相融,用刘运库精神写好刘运库。我们讴歌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讴歌他为了人民、为了社会、为了国家甘于奉献,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忘我精神。这是刘运库这个典型人物身上的主旋律、主色调、主题歌。但是我们没有忽视刘运库自我价值的实现,写出他既爱大家,又爱小家;既忘我工作,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为共同致富奔小康,也为实现自我价值。刘运库是对事业痴情,对人民衷情,对家庭亲情集于一身的典型,所以可近,可亲,可信,可学,可仿效。
综上所述,刘运库的先模事迹体现时代精神,是时代的典型;刘运库是有个性的,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才使典型价值得以实现。我们深信孔繁森是地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是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刘运库也将会是全国学习的村支部书记的好榜样,会具有更大的典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