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澄岚
10月9日上午10时,李强总编电话告诉我济宁日报社成立40周年了,希望我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为报社成立40周年写篇文章。接电话时我正翻阅《毛泽东年谱》,接电话后把我拉进了十八年日日夜夜的编辑往事记忆。看现在,忆往事,浮想联翩。报社40年的发展变化一幅幅图画展现在眼前:从几间办公场所到现在的新闻大厦,办公条件改善了,编辑记者有了舒适的写稿编稿的环境;从四开的小报到现在的对开日报,还创办《济宁晚报》,版面扩大了,信息量增加了,更好地唱响了时代的赞歌;从只有十几人的编采人员到现在近百人的优秀记者编辑队伍,并且这个队伍的编采人员都有时代的价值观,守正创新、业务精湛,为报社迈向更高的水平创造了最宝贵的基础条件。作为报社的编采人员感到高兴和自豪,祝贺报社成立40周年!
同时,自己也为报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也感觉到能在报社工作,有几分幸运和得意。在报社工作的十几年中,先后在副刊部、专栏部、党群部、政文部做过编辑、审阅稿件、组版以及参与组织一些较为重要的采编活动;编辑采写了一些较好的新闻作品,这也是为报社做出了一点贡献吧。编辑采写较有影响的作品有1993年发表的《绿色长城的脊梁》,写好军嫂韩素云;1996年发表的《党和人民的好儿子——程广泉》,写好民警程广泉;1998年发表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刘运库》,写农村好书记刘运库。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生长在济宁这片土地上,和济宁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步前行,和济宁改革开放的脉搏共振。他们生活在人民群众当中,长期一块生活一块工作,他们和人民群众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水乳交融;他们在人民群众心中是有远大抱负,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为济宁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模范。几十年过去了,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仍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讲出他们的事迹,他们仍然是学习的榜样。
写英雄,学英雄;用英雄精神写好英雄,是英雄模范人物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写出了一批典型人物。今天,在庆祝报社成立40周年的时候,我们没有忘记程广泉、韩素云、刘运库这些英雄模范们,他们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也回忆起刘运库先进模范事迹的采写、编排、见报的经历,还有如何写好这个典型的追求探索和思考。
1997年的初冬的一天,张正岩总编把采写刘运库模范英雄事迹的任务交给了政文部,要求成立采编小组,部室主任要负责并全程参与采编工作,要全力写好这个典型,争取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照总编的要求政文部建立了有孙晓丽、张洁茹、刘作义还有我四人的采访小组。采访小组成立后的第二天就冒着冬天的寒冷去刘运库所在的兖州市王因镇沙河村采访。我们看望了正患病的刘运库,安慰了刘运库的亲人,了解了刘运库的一些基本情况;走访了和刘运库共事的几位村干部,还走访了几家造氨水罐的作坊;观看了村容村貌,总之这次采访走进了沙河村,认识了刘运库。接着我们又深入细致全面地采访了多次,熟悉了刘运库的生活习惯、脾气性格、待人接物真诚的高尚品质;全面地掌握了刘运库先进事迹的信息材料;熟悉沙河村改革开放以来村容村貌、经济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写作的条件成熟了具备了,一篇题目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刘运库》发表在《济宁日报》上,发表时间是1998年1月9日。总编交给我们写好刘运库先进典型的任务完成了。
我们《济宁日报》报道以后,《大众日报》于1998年6月22日以《农村的党支部书记——刘运库》为题,报道了刘运库的先进模范事迹,在标题上相比较只是少了一个“好”字;《光明日报》1999年1月8日报道了刘运库的先进事迹,随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相继报道了刘运库的先进事迹。从此,我们鲁西南沙河村党支部书记刘运库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是学习的榜样。此时,我想起了政文部的全体编辑记者们对写好刘运库这个典型的全力支持,想起了采写组的同志采写这个典型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想起了执笔者刘作义为采写这个典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感谢他们!
在此时,我也回忆起在采访、编辑、审阅刘运库这个典型英雄模范事迹过程中,如何写好刘运库是时代的又是人民可亲可敬可学的模范典型的总结和思考。
思考体会之一:我们推出刘运库这个典型已经二十多年了,可这个典型仍然可亲可敬可爱,好像还生活在我们之中,是我们学习看齐的英雄模范榜样,或许这就是时代的英雄模范。什么是时代的英雄模范呢?雷锋同志就是时代的英雄模范。历史向前,时代发展,雷锋及他的精神总是和我们不约而同结伴前行。六十年代对于雷锋这一典型的宣传报道,之所以价值那么大,影响那么远,以至雷锋迄今仍然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原因不外乎这两个方面:一是雷锋作为一个普通的战士,却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打破了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的私有观念,他的言行是那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私有观念,以一种崭新的思想风貌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另一个方面,作为刚从旧社会解放出来的中国人民,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出来的新中国,正向往着共产主义理想,向往着新的道德风貌。这时,雷锋同志那种崇高的、新型的品质一报道出来,便像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渗入了人们的心田,渗入了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血液,引起了全国上下强烈反响,影响和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雷锋是时代的典型人物,同我们结伴同行,过去、现在及未来都会是我们的榜样。从学习雷锋精神和多年的采编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雷锋典型的宣传报道,已成为采编工作者心中写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的典型宣传报道的范例。刘运库这个典型人物的报道宣传,我们时刻没有忘记“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个改革开放的时代,这是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这是个中国经济发展崛起的时代;总之初级阶段的总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在塑造刘运库这个典型人物时,就贴了这个中心。刘运库这个典型同经济发展一并前行。再者,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还要不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能不能建立起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廉政勤政的高贵品格,诸如此类的问题,全党在思考,人民群众在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突出宣传刘运库的无私奉献精神,宣传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具有时代精神价值。特别是刘运库那种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打破陈旧观念,在农业实行联产承包制的同时,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私营企业,更具有典型意义,更具有时代特色。他同经济发展结伴同行,更同观念的变化结伴同行。作为沙河村党支部书记的刘运库没有只用双眼盯住沙河村的那片沙土地,而是发展村办企业,又特别注重发展民营企业。
造氨水罐,本来是半个王因镇的手艺,许多村集体搞都失败了,刘运库客观地分析了这一现象,认为造罐是一特殊行业,集体办厂在生产时间、信息收集、劳动报酬、价格确定等方面都不好掌握,他就果断地放弃集体办厂,鼓动刘承志个人挑头,并在村里腾出场地由集体借给两千元,连村里的电话也归刘承志使用。而这是在1980年,比1982年分田到户还早了两年。当时是冒着风险的,而他之所以敢冒这个风险,是因为有事实给他撑腰。结果,刘承志的工厂越干越红火。因为,这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是这一由集体到个人办厂的变化,开了沙河村致富的先河;又经过发展沙河村由一个贫穷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思考体会之二:我们推出刘运库模范英雄人物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他仍活在人们的心中,是学习的榜样,为什么?因为他是人民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常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还有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刘运库就是来自人民的英雄模范人物。刘运库生在沙河村,长在沙河村;沙河村有他的亲人,有他的邻居,有他的好伙伴好朋友,有为沙河村富起来美起来共同奋斗拼搏的同志战友们;他们和他的心相连情相通,同呼吸共命运,有苦共担有福同享。刘运库是党员,是沙河村的支部书记,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刘运库服务对象就是沙河村的父老乡亲们。在那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刘运库的服务责任就是带领沙河村人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奔小康。在那个年代,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观念也进一步变化,抓住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机遇,进一步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于是,刘运库又进一步研究市场行情、外地供需信息,指导、引导这一生产由制氨水罐到制油罐,由仅在沙河做到走向全国做,由一人独家经营到百家单立门户经营。在几十户人家富起来后,这个村有23户虽有劳力,但找不到致富的门路。针对这种情况,刘运库登门做工作,撮合经济能人与穷户户主结成对子,教技术、帮资金,使他们摆脱贫穷,有了自己的营生,许多家庭也进入了上等户的行列。同时,刘运库心里装着全沙河村的老百姓,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户掉队,不让一个还过着贫困的生活,要让全村每一个人都享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获得感幸福感。
思考体会之三:用心用情写好典型。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写道:“多少年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和着血和泪的。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简直是一种魔力。它能使得你如呆如痴,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周围的一切好像忽然都不存在了一样,既令做一些事情也都是下意识的,整个脑海里几乎完全被英雄人物占据着,眼前是他们的形象,耳边是他们的声音,似乎不把他们的精神面貌和透过这些精神面貌所宣示的真理,真挚地、如实地、深刻地写出来,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人民事业犯罪就对不起党,对不起我们伟大的时代。”以前反复读过这段话,觉得写得好,怎么好?自采编过刘运库这个模范英雄人物后的今天才有较深刻的理解。沙河村的老百姓说,刘运库没有走,刘运库还在我们的身边。因为他们和刘运库长期在一起劳动、生活,生前印象深,死后更加怀念,他们情感相融。听了或看过刘运库事迹的人们说,刘运库的形象会永远烙刻在心中。这是因为塑造刘运库这个典型是有血有肉有情。我们塑造刘运库典型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产生了社会效益。回顾在采访和编写过程中,刘运库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感动着我们,驱使我们日夜挥笔疾书写好这个典型,真实地再现这个典型。这是我们和刘运库情感相融,用刘运库精神写好刘运库。我们讴歌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讴歌他为了人民、为了社会、为了国家甘于奉献,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忘我精神。这是刘运库这个典型人物身上的主旋律、主色调、主题歌。但是我们没有忽视刘运库自我价值的实现,写出他既爱大家,又爱小家;既忘我工作,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为共同致富奔小康,也为实现自我价值。刘运库是对事业痴情,对人民衷情,对家庭亲情集于一身的典型,所以可近,可亲,可信,可学,可仿效。
综上所述,刘运库的先模事迹体现时代精神,是时代的典型;刘运库是有个性的,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才使典型价值得以实现。我们深信孔繁森是地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是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刘运库也将会是全国学习的村支部书记的好榜样,会具有更大的典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