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风华正茂,四十年春华秋实。
12月26日,是中共济宁市委机关报《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的日子,我们欢欣鼓舞,倍感荣光。
40年弹指一挥间。从租赁办公到红星东路42号,再到洸河路22号,《济宁日报》以牢固占领思想舆论高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需要为导向,以宣传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为宗旨,以锻造舆论影响力、实现最佳宣传效果为目的,始终与时代同步,与读者同行,见证了国家建设发展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记录下“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每一次华美嬗变。
流逝的是时光,不变的是担当。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报姓党,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彻落实到新闻采编的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坚决扛牢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神圣使命,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唱响发展主旋律、架起党群连心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在决胜全面小康的火热战场,在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街头巷尾,在民意“5”来听察民意访民情的群众家中……处处都能看到济宁日报人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奔波忙碌的身影。一代代济宁日报人用饱含深情的文字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读者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让党的主张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凝聚起推动济宁发展的磅礴伟力。
40年来,我们始终秉持“让新闻报道居于中心工作之中”理念,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体现主流媒体的风范,广泛凝聚起推动济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一代代济宁日报人不忘肩头的责任,紧扣时代发展的跃动脉搏、忠诚见证城市前行的铿锵脚步,把报道做出声势、做出魄力、做出影响。传统资源型城市的腾笼换鸟,环城高架通车进入立体交通新时代,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内河航运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保五争三奔第一”,绘制出“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的发展蓝图……我们何其有幸,目睹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之变,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辉煌成就。
40年来,我们锐意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传媒”的模式,把推进媒体融合创新放在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云与智……济宁日报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从一份铅印四开小报发端,整合日报、晚报、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党报阅报屏等媒介,推进党报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放大党报声音,形成了全新的新媒体发展格局。建立了以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为牵引的“报、网、端、微”融通的一体化采编流程,报社全媒体传播体系初步形成,《济宁日报》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真正实现了实时传播、立体传播。
不忘“来时路”,方能走好“脚下路”,才能看清“未来路”。
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坚持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与读者同行、与城市共荣,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媒体深度融合为动力,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守正创新再出发,融合创新向未来,不断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办政治过硬的媒体。
40年,正青春!让我们踏着“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强劲节拍,向未来,再出发!
济宁日报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