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菲 胡碧源
近年来,“数字转型”与“绿色低碳”成为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的主旋律。作为鲁西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聚集区,济宁高新区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强市示范区、改革创新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四区共建”,聚焦产业瓶颈与需求,充分发挥“产学研融合、创新资源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密集”三大优势,与企业携手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升级、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为蓝本,济宁高新区凝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围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标杆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企业融合发展,建筑工程用机械产业大脑入选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数实结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100%覆盖,建成市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18家,获批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培育园区、山东省DCMM贯标试点县、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试点县,建成山东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省级智能工厂4家、省级数字化车间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基地企业数字化升级项目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国家试点的项目。
作为济宁高新区优势产业之一,“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平衡一直是众多生物制药企业的重要课题。而一次技术升级,让山东胜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环保部经理刘波见识到了实实在在的“环保效益”。在济宁高新区环保部门的协调支持下,胜利生物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在排放环节创新采用“-70℃深冷回收+RCO”组合工艺,不但一举解决排放污染,每年还可回收溶媒290吨,创造经济价值230万元。“真金白银的收益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刘波说道。
山推股份瞄准新能源市场,旗下纯电装载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单台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百吨,加速完成从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的模式转变;永生重工对喷漆线进行全密闭技术升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浓度已经控制在10毫克以下,实现了企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通过实施“百企百亿”技改项目,济宁高新区充分发挥技改补贴、技改基金、贷款贴息、机器换人等技改政策工具箱的激励引导作用,每年推动100家企业投入100亿元资金,实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助力企业实现“绿色升级”。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并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视线离开繁忙的生产车间,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理念,一场关于清洁能源的自我革新,正悄然改变着区域发展的底层逻辑。在济宁高新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供热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单体建设已经全部完成。作为济宁高新区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又一力作,项目全部建成后,预估每年净发电量4.9亿度、供应蒸汽132.3万吨,有效解决高新区单一热源问题,为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