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广慧 闫茂超
凛冬已至,户外寒气逼人,但任城区唐口街道茹行村村民茹茂宽的温室大棚里却特别温暖。红彤彤的草莓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诱人,相间的枝叶上开着白色的小花儿,向人们昭示着丰收时刻的到来。温室外,七八名工人正忙碌着清理棚角的积雪,往外运送蔬菜的大小车辆来来往往。再往远处望,嫩绿的菠菜苗给冰冻的大地增添了些许生机。
2015年2月,在外务工的茹茂宽回到了家乡,他凭借非凡的眼光和卓越的洞察力,投资数百万元租赁了邻村80余亩土地种植蔬菜,当年就见了效益,亩收入3000元。第一茬辣椒、西红柿收获后,茹茂宽马上种上了菠菜,到了春季,又是一个好收成。在这80多亩的菜地里,茹茂宽撒播了希望的种子。为了走出一条名特优蔬菜种植的路子,6月,他成立了济宁市运河茂宽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冬暖式温室蔬菜大棚。通过合作社集约化生产蔬菜,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种植的蔬菜及甜瓜、草莓等每年吸引大批客商前来采摘,产品供不应求。
现如今,到茹茂宽的大棚里转一圈就能发现,他种的果蔬品种稀奇,芦笋、紫甘蓝、樱桃西红柿、章姬草莓这些果蔬在一般的菜市场还是不易买到的。在果蔬种植基地,茹茂宽把它分成了温室拱棚区、西红柿示范园、露地特菜区、精品果园区和有机果菜区五大类。
“种这么多稀奇菜能卖得出去吗?”对笔者的这个疑问,茹茂宽微微一笑说:“这个不用发愁,我们有专门的配送和销售渠道。”
原来,茹茂宽通过勤学钻研致力于科学种植,先后创办了济宁市运河茂宽种植专业合作社、济宁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山东省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2019年,茹茂宽从一名“土专家”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厅选派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并参与研发了《甜瓜日光温室薄皮栽培技术》等科技项目,成果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的推广实施,使果蔬产量和品质有了显著提高,他先后与北京、济南等11个大中小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配送销售协议。
销路不成问题,茹茂宽不再束手束脚,放心大胆干了起来。他很有信心地说:“果蔬种植虽然有风险,但土地是不会消失的,这茬不行,下茬还有希望。”
元旦、春节快到了,温室拱棚区的章姬草莓已经可以采摘了。茹茂宽算了算,章姬草莓每公斤售价50元,一亩地产1500公斤,一栋大棚是1亩5分地,这样算下来,这一栋大棚的草莓收入就是10多万元。
产业兴则百姓富。茹茂宽通过合作社辐射已带动周边几十户农户种植大棚,并且解决了100余人的劳动就业问题。通过融媒体、网络平台招商招人,每年吸引周边市、区2万余人采摘旅游,逐步形成以采摘、观光、休闲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温室里撒播着希望。“现在天气骤冷得把大棚护好,让来采摘的市民感到温暖如春。”瞅着红彤彤的草莓,茹茂宽对来年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