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段振宇
今年以来,邹城市香城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邹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迈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目标不动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全面拉开“三区一城一园”发展框架,努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乡村振兴增效、城镇建设焕颜、民生事业改善,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至10月份,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3.0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67亿元;限额以上批零住餐零售额1.06亿元,增幅36.3%;限额以上批零住餐销售额2.4亿元,增幅43.6%。先后承接了省级客货邮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会、济宁市防汛演练现场会、济宁市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调研工作座谈会、济宁市森林防火演练现场会,顺利迎接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省级现场评估。
抓项目 强工业
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初冬时节,走进各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工人抢工期、抓进度,处处洋溢着大干快上的奋进热潮。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围绕食品医药产业园目标定位,突出“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先后外出招商33次,洽谈企业20余家,新签约项目3个,分别为广西科技产业园项目、香城镇苗马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验田项目和徐州鑫诚杰塑料制品生产项目。目前园区内入驻物流仓储、食品加工、环保建材等企业28家,截至11月底,实现销售收入突破5.5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项目推动“争先进位”、补齐“发展短板”,年产值20亿元的晨非乳业食品加工项目完成1.8万平方米厂房建设,投产后,年产能达6万吨。苗马温室蔬菜大棚项目占地84亩,已完成20个温室大棚建设,年产蔬菜230余吨。投资2.3亿元的玄武岩复合材料项目完成建设,年产轻质高强度新材料玄武岩筋达1000吨,年产值达1亿元,利税1500余万元。科技创新不断攀高。全力争取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帮扶企业“倍增计划”,每名班子成员、副科级干部帮助企业实施技改或新上项目1至2个,积极与山东省农科院、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智能研究院深入合作,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圣锦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鲁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山东省2023年度技术创新引导计划,清华大学与中清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四新经济”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研发投入等主要科技指标位居全市前三名。
提规模 创品牌
现代农业扩量提质
时下的香城镇,各类特色蔬菜长势喜人,北齐村温室大棚内,鲜红饱满的草莓令人垂涎,呈现出一幕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景。粮食安全根基牢。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不动摇,推进“非农化”“非粮化”耕地整改,完成撂荒耕地复垦1.5万余亩,位居全市前列。投资23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打造香城镇“吨半粮”示范基地。积极盘活闲置耕地资源,推广“小田并大田,连片谋发展”发展路径,全镇土地流转率超70%,流转面积近8万亩,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今年,香城镇粮食种植面积近11万亩,全镇地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总产量超0.55亿公斤。农业品牌叫得响。聚焦特色蔬菜、精品水果等重点优势特色产业,致力于擦亮“香城好品”招牌。组建电商直播联盟,搭建泉山电商直播基地,开通“香城好品”直播间,累计销售阳光玫瑰葡萄、戴村黄桃20余吨,销售额达100余万元。苗马村西瓜红、济薯26等优质红薯产品销往上海、香港等地,大黄村紫色蔬菜系列产品“入驻”孟苑酒店、百货大楼超市,“圣香”牌大棚美早大樱桃荣获山东省樱桃大赛优质奖,为济宁市地区唯一入选品牌。科技赋能提质效。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淄博禾丰种业深度合作,以玉米、红薯、小麦等农作物为突破口,广泛开展育种技术研究和应用,苗马村实现从“种粮食”到“种种子”转变,亩产效益提高20%。加大农机培训教育力度,投资10余万元用于农机生产专项经费,共组织技术培训20余次,人员参训率达95%以上,农机持证上岗率100%,获评济宁市“平安农机”示范镇街。
提形象 增内涵
镇村面貌焕发新颜
以创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为目标,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聚焦人居环境提升、“百区千村”示范片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和美香城逐渐展现。美丽乡村更宜居。按照邹城市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整体工作思路,坚持全域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1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了3个省、市级乡村旅游景区化村庄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泉山沟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黄河田园乡村寻访旅游线路”“黄河鱼米稻花乡品味旅游线路”。文旅融合更出彩。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探索“市场化”节会举办机制,发布全域旅游“手绘地图”,通过举办老龙湾梨花节、乡村音乐嘉年华、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累计吸引周边游客20万余人,带动各类农副产品、非遗文创产品、各类美食销售收入达500余万元。典型经验被《光明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网、《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香城镇“沉浸式”村晚》被评为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人居环境再提升。创新“三九提升、消灭一星”工作品牌,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人居环境提升方案,整治荒芜庭院和残垣断壁400余处,建成休闲小广场9处,协调资金500余万元,种植各类苗木1万余棵、绿植面积3600余平方米。加快道路沿线环境整治,调配保洁员150余人次,对路域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河道垃圾清理和“清四乱”综合整治活动,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香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民生 强保障
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尽心竭力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创新“香城问事人”服务机制。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推行“网格化+民情走访”治理模式,成立100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和66支党员突击队,全镇530余名镇村干部、志愿者化身为群众的“问事人”,协助村级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40余次,收集并解决农田灌溉、闲置资源盘活等各类问题236件,争取库区移民资金300余万元用于提升村级基础设施,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香城镇《推动“问事人”服务群众机制显实效见长效》被《中国社区报》刊发报道。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连续多年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子有方好家长,累计发放奖学金200余万元,今年高考,该镇本科上线26人次、中考上线155人次。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向前,完成韩岭村、大山阴村、茶沟村3处村级卫生室建设,香城镇卫生院与济宁市中医院康复分院成立名医工作室,香城镇卫生院入选济宁市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单位名单。“如康家园”帮助4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缓解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就业驿站发展模式,入围山东省 16市“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揭榜领题标志性项目。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速推进农村供水一体化和污水治理提升工程,完成全部村庄供水改造。投资130余万元,对王庙村、杨桃村等10个村实施田间排涝工程。投资45万元,完成10座公厕改造提升;投资10余万元,率先完成100户农户改厕任务。巩固扩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延伸实施40公里村级道路维修提升工程,完成太香线大修工程、王马线中修工程、连青山旅游路南延工程、富唐路东延及香石线改建工程,进一步推动该镇路网建设提量升级。临菏路东延、尧王线、香莫线等道路,入选山东省2023旅游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强核心 固堡垒
党的建设持续夯实
坚持围绕党建抓发展、抓好党建促发展,着力强堡垒、优治理、强作风,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阵地建设更加牢固。投资80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香城镇党群服务中心,分类提升66个党群服务阵地。打造“四心”精品课程,设置12个现场教学点,形成党建“1+N”红色矩阵。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培训8次,培训1500余人次,自行制作的各类党建宣传片10余条,《党建引领 科技助力 支部领办高效农业》课程获得全市“优秀党员教育作品三等奖”。党员先锋意识不断增强。建强“头雁”队伍,每月1日、15日集中开展班子成员讲党课、党务工作者培训活动,坚持每周一开展以“向我看、跟我干、让我来”为主题的机关学习大讲堂和管区党总支大讲堂等活动,通过对标学习、专题培训、比武打擂等活动,提升村支书能干会讲能力,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村集体实力不断壮大。创新开展“百村百业、强村富民”行动,扶持引导苗马村千亩良田种植基地、大黄村协和农业生态园、瓦石沟天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优秀典型做大做强。深度开展“村企联建”,前相庄村与泽铭源超市长期合作,农产品通过“天鲜配”物流直达泽铭源超市,打通农产品从田里进城里的高速通道。1至10月份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48万元,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11个,收入突破100万元的村6个。《强化支部统领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香城模式”》获评“全市组织工作创新奖”,村集体发展模式在济宁改革创新简报多次刊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