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展宏 本报通讯员 王绍耿
城前镇越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涵盖镇域13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余人。近年来,样板区树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坚持向生态要效益、向美丽要经济,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加速打造可持续、能复制的乡村振兴“城前模式”。先后荣获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省精品文旅名镇、省水土保持示范镇等省级及以上荣誉13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做优特色产业 筑牢发展基石
坚持好山好水育好茶,精塑灵泉山茶文化产业园,积极与省农科院茶科所合作,种植茶树1500亩,出品的灵泉春茶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机认证,荣获中国黄茶大赛金奖,灵泉红茶荣获中国功夫红茶斗茶大赛金奖,增加周边村庄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实现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全面振兴甘薯产业,采取百企联村的方式,开展甘薯耕地认领活动,致力于工业企业支持甘薯产业发展。与山东农业大学达成技术合作,做大做强有机优质甘薯种植示范基地。引导辖区龙头企业优化整合资源,流转土地种植蜜薯,完成500亩扩繁脱毒育苗基地、5000亩水肥一体化“双高”示范基地建设,气调库仓储能力提升到1.2万吨。在武汉、长沙、南昌大学城采取品牌加盟的方式设立650个烤薯点,并与东方甄选等头部电商平台建立供销体系,小甘薯成就大产业的前景显现。目前,片区内村庄集体收入每年平均可达62.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4万元。
做美山水生态 扮靓农村颜值
打好生态牌、念好山水经,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高标准完成越峰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促进片区形象、品质实现华丽蝶变。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建设灵泉湖休闲渔业公园,将高端水产品养殖与旅游度假有机结合,打造集休闲观光、水产养殖、渔业科普等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渔业文化示范基地,硬化环湖亲水道路2.4千米,新建水幕夜景、百果采摘园和高标钓台100个。水产养殖建设钢结构养殖大棚4座、育苗温室大棚1座,年可产出鲈鱼20万公斤。研学基地建设40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31个高标准客房、6个会议室研讨室以及水产养殖生态实验中心等,聚力打造第一书记实训基地,提供水产养殖、茶叶种植管理等乡村振兴产业模式输出。招引建设省内距离最长、落差最大越峰峡谷生态漂流项目,建成后可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成为鲁西南地区生态文旅的新亮点。先后创建省生态旅游区1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旅游特色村3个,省景区化村庄8个。
做新城镇服务 增进群众福祉
立足巩固扩大全国重点镇区域优势,美丽宜居搬迁26个村庄,市场化开发高端商住社区14个,建成省内第一家乡镇院线影院、消防中队,乡镇一流标准的教育园区加速推进。抢抓乡村物业试点机遇,围绕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裕,创新打造“一家仁”服务品牌,擦亮和美生活幸福底色。坚持党建统领体系,成立蓝陵社区党支部,健全“党建+网格”管理机制,打通物业服务“神经末梢”。坚持精细服务换满意,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开展亲仁善邻志愿活动。高质量实施就业服务,与国凯人力合作建立就业服务驿站,举办“春风送岗职等你来”专题招聘会,发布本地用工需求4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个,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探索“共享用工”服务,以劳务外包形式,组织留守妇女等闲置劳动力“不出村、有活干、把钱赚”。工作做法在济宁市构建“县乡村三级人力资源服务网络”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作为唯一镇级典型发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