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张伟 通讯员 田玉庆 秦震)近年来,市国资委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重点领域改革,主动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实施转型发展,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卓有成效。
以制度定规矩。目前,基本完成市、县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整合市县属涉旅资产资源组建了孔子文旅集团,顺利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充实壮大了济宁城投、山东公用、济宁国投等重点企业资产规模和竞争实力。全面完成市管企业及所属企业党建进章程修改工作。制定市管企业董事会议事规则,在4户市管企业选配了6名外部董事。鲁泰控股在子公司开展了经营班子市场化选聘。建立了全国职业经理人大数据济宁分中心。实施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推动收入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
以执行重到位。相继印发《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市管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关事项的通知》,公布了市管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名单,全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国资委相继引进南威软件集团、浙江网盛生意宝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各级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到87户,占监管企业总数的34%。推进企业上市作为实施混改的重要途径,山东公用、鲁泰控股等列入全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海纳科技“新三板”挂牌已完成。
以考核明责任。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市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实施方案》,强化了市国资委4项管资本职能,取消监管事项2项、下放12项、授权5项;市国资委建立了出资人监管的权力和责任清单,为加快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市《关于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意见(试行)》等要求,市国资委坚持分步推进原则,将济宁能源、山东公用、济宁国投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施企业分类改革,市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中,商业一类企业4户、商业二类企业1户、公益类企业1户,并推进市管企业对所属企业开展分类改革。同时,修订《市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组织分类考核,对商业一类企业,重点考核企业经济效益、资本回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对商业二类企业,重点考核企业投融资能力、服务保障水平、运营效率和降本增效情况;对公益类企业,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考核公共产品服务质量、保障能力和成本控制。
以体制抓班子。市国资委党委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任务清单,明确了市管企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内容。开展了市管企业党委书记和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并逐级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出台《市管企业党建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将落实主体责任情况与负责人薪酬分配和选拔任用相挂钩。深入推进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8户市管企业选配了领导班子,全面推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19名党委成员进入董事会,12名党委成员进入经理层。加强企业基层组织建设。对济宁能源、文旅集团和土发集团等企业党组织关系进行了划转、理顺。
以责任强监督。加强对国有企业财务、审计、法律监督和纪检监督,严格实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内控机制。健全国有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交易行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督促市管企业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认真履行分管责任和“一岗双责”。市纪委印发《市管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意见》,单独设立驻市国资委纪检组;新配企业纪委书记7名,新设企业纪检监察室7个。市国资委党委联合派驻纪检组对731名企业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建立廉政档案。
促发展有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以来,市级层面先后出台国企改革文件19件,国企改革的制度框架体系日臻完善。全面完成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25户市属企业纳入市国资委监管范围。市政府印发《市属国有企业改制清算工作总体方案》,对71户资不抵债、停业停产等困难企业及“僵尸企业”实施清算退出。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将降低财务杠杆目标任务纳入市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确保负债率得到有效控制。印发《市管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严控新增投资项目进入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高风险业务和低端低效产业。